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79篇 |
免费 | 301篇 |
国内免费 | 89篇 |
专业分类
156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34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42篇 |
2019年 | 45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51篇 |
2015年 | 29篇 |
2014年 | 69篇 |
2013年 | 111篇 |
2012年 | 87篇 |
2011年 | 101篇 |
2010年 | 84篇 |
2009年 | 63篇 |
2008年 | 81篇 |
2007年 | 113篇 |
2006年 | 100篇 |
2005年 | 94篇 |
2004年 | 66篇 |
2003年 | 50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4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3篇 |
1971年 | 4篇 |
1970年 | 1篇 |
1968年 | 1篇 |
196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该工作研究了120名20-79岁正常成人脑涨落图的年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从20岁到50岁,S系谱线活动向低频方向集中,60岁后谱线又向高频方向有所移动;(2)部分谐振系的随龄变化表现明显,其中以S17系变化最为敏感;(3)脑区间相干活动和各脑区的连频活动随年龄增强,脑能量分布的有序性逐渐破坏;(4)增龄性变化主要反映在优势脑区(左前脑)和优势脑轴(左前/右后脑)上,与脑高级机能活动密切相关的左前脑的退行性变化最为明显。上述结果反映了脑功能的减退是一个非线性的多层次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232.
233.
234.
在微机上编制能产生动态随机点立体图(DRDS),亮暗类棋盘格和随机点背景三种图形刺激的软件.记录了34例正常人在这三种刺激下的VBP.其结果为:(1)DRDS刺激下的VEPN1波潜伏期为265±25ms,基波能量占总交流能量的63.2±18.9%.(2)亮暗类棋盘格刺激下的VEPN1波的潜伏期为190±22ms,基波能量占总交流能量的39.2±19.6%.(3)随机点背景刺激下的VEP波则为一些杂乱的小波.结果提示:动态RDS刺激下的VEP除在潜伏期方面具有特异性外,并在谐波的能量分布上也具有特异性,且客观性更强.根据这些特征有助于对立体视觉功能进行客观性评价. 相似文献
235.
该研究采用情景类比任务,通过两个实验对180名小学生进行纸笔测验,探讨了任务难度对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进行反馈学习以降低任务难度时,7~8岁儿童能完成更高年龄段儿童才能完成的任务;但增加任务难度,11岁以上儿童也表现出类比推理能力的弱化.结果提示,儿童是否能在类比推理任务中表现出相应的能力可能取决于任务难度,反馈学习可促进一定年龄段内儿童的类比推理能力发展.本结果为有机融合皮亚杰和Goswami等人的观点提供了有效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36.
伦理学中有价值论、规范论或义务论,但没有专门研究德性问题的德性论.德性问题是一个重要的人生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当代社会的严重问题,而且只有伦理学才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予系统的回答.因此,应该建立德性论专门研究德性问题.德性论研究什么是德性以及如何形成德性的问题,其主要任务是确立伦理学的德性原则.德性论与价值论、规范论一起分别从人的品质、目的、行为方面解释和回答人生问题,它们是相对独立、相互补充的,共同给人生提供伦理学原则并研究回答人生的伦理学问题.德性伦理学属于德性论的研究,但德性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学的一个流派,而不是伦理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相似文献
237.
执行功能紊乱理论(Theory of Executive Dysfunction)、弱的中央统合理论(Weak Central Coherence theory)和心理理论假说(The Theory of Mind Hypothesis)是解释孤独症认知障碍的三种重要理论。本文着重通过回顾以往的实验研究来探讨三种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前进的方向, 以及三大理论之间的关系。三者可能从不同侧面诠释了孤独症认知障碍的机制, 如何综合起来更好地揭示孤独症的认知障碍和病理机制, 尚需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同时更多地考虑不同认知因素的交互影响以及研究的生态学效度, 可能是进一步研究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38.
从脑结构和脑功能两方面对创造力的脑神经基础进行了评述。就创造力的脑结构而言,尸体脑解剖研究表明创造力可能与顶叶与角回有关;活体脑结构成像研究则显示,创造力主要与额叶、扣带回以及皮下白质或灰质浓度有关。就创造力的脑功能而言,任务取向研究表明创造力任务主要激活了额叶和顶叶及少数其他皮层区域;而个体差异取向研究则表明创造力被试激活了右侧额叶、大脑皮层以及小脑的某些区域。未来研究需在加强脑结构影像研究基础上,注重从被试抽样和筛选等方面细化任务模式和个体差异模式的创造力研究,以获得更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239.
探讨不同年级学生自然阅读过程的信息加工活动特点,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结果表明,低年级学生自然阅读后再复述文章时需要重读原文的时间比高年级学生要多,据此初步推知,低年级学生自然阅读过程可能主要是单一的语言解码信息加工活动,高年级学生自然阅读过程可能同时进行了语言解码与组织连贯的信息加工活动,以后者为主。实验2比较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自然阅读、理解任务阅读与记忆任务阅读三种情况下对文章信息保持的效果,结果 相似文献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