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34篇
  6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41.
海洛因戒除者对相关线索和负性生理线索的注意偏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模卫  朱海燕  张锋  李鹏 《心理科学》2006,29(6):1287-1290
以84名海洛因戒除者和20名正常成人为被试,采用情绪stroop范式探讨了不同康复时相海洛因戒除者对海洛因相关线索和负性生理线索的注意偏向。结果发现,海洛因戒除者对表征与海洛因滥用相关的负性生理线索和表征海洛因使用行为的相关线索存在同等效力的注意偏向,且在不同康复时相内具有稳定性。该研究为解释基于戒除症状的负性情绪对于诱发依赖者药物渴求感和复吸行为的作用及整合基于对相关线索注意偏向的认知加工理论和基于对负性情绪的回避的负强化情绪加工理论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242.
243.
We conceptualize, develop, and test a multiple-item bundle valuation model through which decision makers are able to make inferences about the value of uncertain items based on the value of certain items. Results of four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bundling a low-value certain item with a high-value uncertain item, which are not substitutes, results in a bundle valuation lower than the value of the uncertain item alone. We refer to this highly unexpected and previously unexplained phenomenon as “hyper-subadditivity.” In addition we find that bundling a high-value certain item with a low-value uncertain item leads to superadditivity, even though the items are not complements. Hence, we find that when two objects are bundled together, and one has a more certain value, decision makers use the value of the certain item to infer the value of the less certain item. They might infer that the other (less certain) object must be worth an amount similar to the item with which they are paired. We further demonstrate that reducing uncertainty eliminates these effects, and that direct value inferencing (not simple numeric priming, nor inferences about quality) is the most likely mechanism driving these effects.  相似文献   
244.
脑损伤是婴儿死亡、儿童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有严重脑损伤新生儿(包括脑瘫、智能精神发育落后等)是否该救治,牵涉到很多矛盾的思想观点。通过分析新生儿期脑损伤发生的高危因素,且提出相应的综合处置意见,认为要和谐地解决此矛盾,需要医院、家庭和社会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45.
孟景  沈林  吕振勇  杨周  陈红  Todd Jackson 《心理学报》2012,44(11):1515-1522
在以往研究中“pain matrix”被认为是加工自我和他人疼痛信息的特异性神经机制, 也可能是个体对他人疼痛共情的原因。但是最近的研究发现非疼痛的感觉刺激也能激活该脑区, 因此疼痛表征在自我和他人间是否存在一致性受到质疑。研究采用启动范式从两个方面入手探索自身疼痛和疼痛共情间是否存在一致性关系。实验一使用疼痛和非疼痛图片为启动刺激, 疼痛或热刺激为靶刺激, 发现相对于非疼痛图片, 疼痛图片启动下被试对自身疼痛刺激的反应时减少, 疼痛水平和情绪反应增强。实验二使用疼痛和热刺激为启动刺激, 疼痛或非疼痛图片为靶刺激, 发现相对于热刺激, 疼痛刺激启动下被试对疼痛图片的反应时减少。同时, 在两个实验中非疼痛的靶刺激都不受启动刺激的影响。这说明疼痛表征在自我和他人间存在一致性效应。  相似文献   
246.
男性气质是和女性气质相对或平行的、具有一定可塑性的人格特质, 是个体内化了的、关于男性应展现出的、符合男性气质意识形态的构念, 维系着自我概念和行为的一致性。男性气质的形成依赖于性别自我认同、社会认同和文化认同。固执地遵从特定社会化的男性气质意识规范会影响男性的心理健康。对男性气质的理论基础、研究取向:意识形态取向、社会建构取向和认同取向, 以及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了系统阐述。未来研究应改进测量工具, 更新研究设计, 细化研究领域, 发展男性气质多元化实践以及男性气质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247.
善是道德价值。它是私意的表达。因此,《老子》认为,善恶是非不分,需要破除。言即知识,是对事实的陈述。它有所限定,即局限性,彼此有别,因此也要放弃。有即万物。有具有主体性。有即现象,为假,不是事物的本来。事物的本来即道。作为本来的道,即本、即生。作为本的道是某种可能性,故不可说。作为生的道,未能成形,故不可说。道不可道。假的有、巧的真、善的名都遮蔽了道:事物的本来。故需要反,即还原。  相似文献   
248.
本研究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双语转换问卷进行修订,用于客观测量双语者的语言转换能力;第二部分采用数字命名任务考察语言转换对双语认知优势发展进程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低水平阶段,语言转换频率与转换消耗存在显著负相关;在高水平阶段,语言转换频率与转换消耗、混用消耗均存在显著负相关。结果说明,语言转换首先影响瞬时转换能力,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才会对持续监控能力与抑制控制能力产生积极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双语认知优势效应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相似文献   
249.
人们常将满意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 将不满意的结果归因为他人或环境, 这种接受成功的荣誉而否认失败责任的倾向称为自我服务偏向。目前, 对该偏向的理论解释并未达成统一的结论, 争论主要集中在其产生是由认知驱动或动机驱动, 抑或两者兼有。大量研究表明, 自我服务偏向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并受年龄、性别、文化、精神机能障碍等因素的影响, 但对其脑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未来研究中, 应拓宽对非抑郁症精神机能障碍患者的自我服务偏向研究以及不同群体自我服务偏向特点的研究; 自我服务偏向的脑机制研究、跨文化研究以及国外已有研究成果在我国的适用性也将成为未来研究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250.
The distractor-ratio effect refers to the finding that search performance in a conjunctive visual search task depends on the relative frequency of two types or subsets of distractors when the total number of items in a display is fixed. Previously, Shen, Reingold, and Pomplun (2000) examined participants' patterns of eye movements in a distractor-ratio paradigm and demonstrated that on any given trial saccadic endpoints were biased towards the smaller subset of distractors and participants flexibly switched between different subsets across trials. The current study explored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is tendency to flexibly search through a smaller subset of distractors by examining the influence of several manipulations known to modulate search efficiency, including stimulus discriminability (Experiment 1), within-dimension versus cross-dimension conjunction search and distractor heterogeneity (Experiment 2).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flexibility of visual guidance and saccadic bias exemplified by the distractor-ratio effect is a robust phenomenon that mediates search efficiency by adapting to changes in the relative informativeness of stimulus dimensions and fea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