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199篇
  79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2篇
  1961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61.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不同反应线索条件下调节匹配对建议采纳的影响。实验中有两个反应线索:言语性反应线索(实验一)与非言语性反应线索(实验二), 两个实验均采用2(调节取向:促进/防御)×2(建议策略:渴望/警惕)的混合设计。实验一、二的被试分别是81和79名在校大学生, 年龄均在19~25岁之间。实验结果表明, 在言语反应线索条件下, 调节匹配时人们对建议的采纳程度更高; 在非言语性反应线索条件下, 防御取向时, 调节匹配时人们显著提高了建议的采纳程度, 但促进取向条件人们对建议的采纳程度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在促进取向下非言语性反应线索对调节匹配具有干扰作用, 这个结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62.
中国传统哲学范式在历史上经历了从古典范式、近代范式到现代范式的转型,“哲学范式转型”意味着哲学重心的转移和透视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根本的变迁。20世纪上半叶,可以称为传统哲学范式向现代转型的最初阶段。应当说,传统哲学范式的转型是与历史事件分不开的。传统哲学范式向现代的转型得益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有两个基本的转型路向:首先表现为由意识形态向学术资源或知识形态的转型。这种转型突出地表现为现代新儒学对传统儒学范式进行了新的思考和变革,确立了它的现代形态。其次是为传统哲学范式向现代的转型做了准备,表现在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清理,并以新的哲学思想(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整体框架给以全面审视。20世纪初的传统哲学范式的转型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自此以后,传统哲学从语言表述到问题视阈,从内容到方法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563.
Past methodological research on mediation analysis mainly focused on situations where all variables were complete and continuous. When issues of categorical data occur combined with missing data, more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are involved. Specifically, appropriate decisions need to be made on estimation methods of the indirect effects and on confidence intervals for testing the indirect effects with accommodations of missing data. We compare strategies that address these issues based on a model with a dichotomous mediator, aiming to provide guidelines for researchers facing such challenges in practice.  相似文献   
564.
为了探究成就目标定向在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关系中的调节作用,采用语文学业自我概念量表、数学学业自我概念量表和成就目标定向量表对1515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1)初中生语文-数学学业自我概念建构过程符合内/外参照模型(Internal/External Frame of Reference Model, I/EM);(2)掌握回避对I/EM的维度比较路径存在调节作用,掌握回避得分越高越易受维度比较效应的影响,该现象对于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相对差的学生更明显;(3)成绩回避对I/EM的社会比较路径存在调节作用,成绩回避得分越高越不易受社会比较效应的影响,该现象对于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相对好的学生更明显。本研究揭示了持有不同成就目标定向的初中生在学业自我概念建构过程中的差异,对引导初中生建构积极学业自我概念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65.
本研究将"童年创伤"定义为"个体14岁以前所经历的,站在主体的角度主观感受到的创伤性事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0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定量加定性的方式探索了童年创伤与抑郁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主观童年创伤症状、外向性、抗挫折能力、抑郁之间两两显著相关;结构方程模型表明:主观童年创伤症状通过外向性、抗挫折能力完全、多重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抑郁。本研究结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大学生抑郁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重要的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566.
主流跨期决策模型认为, 跨期决策存在一个时间折扣过程。时间折扣是指人们会根据将来获益或损失的延迟时间对其效用进行折扣, 折扣后的效用小于原来的效用, 而负折扣现象违背了时间折扣过程。负折扣现象出现在金钱、非金钱的获益与损失领域, 其可能的解释机制为预期情绪。目前关于负折扣现象的研究, 较少验证其影响机制, 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眼动追踪和fMRI技术探讨其机制, 并丰富对负折扣现象的影响因素研究。  相似文献   
567.
本研究基于本土自尊理论,将建立在适度恰当满足大小我需要基础上的自尊称为“适恰自尊”,并从个体,人际与集体三个层面揭示其积极心理学意义。结果发现:(1)在个体层面,适恰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2)在人际层面,适恰自尊会放大来自他人(即父母)适恰自尊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影响;(3)在集体层面,大学新生的适恰自尊与大我自尊显著正相关,并有利于大学新生在入学一年内通过逐步建立大我自尊和小我自尊满足多重基本心理需要。本研究通过揭示中国人理想型自尊的内涵和机制,将会助力中国人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社会心态的建立与提升。  相似文献   
568.
在认知任务中,伴随编码和检索的外围信息被称为上下文,其本身并不是编码或检索的目标。如果学习时的上下文在其后进行提取时重复出现,不管是否对应之前的学习项目,都会增加个体再认正确的概率。这种由于上下文增强项目熟悉感而促进记忆效果的现象就称为上下文熟悉效应。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究上下文熟悉效应对元记忆监测及记忆的影响机制。其中,元记忆监测是以学习判断和信心判断为指标。记忆成绩则是以再认正确率为指标。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上下文熟悉效应影响元记忆监测:学习判断等级上,恢复条件显著高于新条件,且不受任务难度影响; 信心判断等级上,简单任务时恢复条件与新条件无显著差异,困难任务时恢复条件显著高于新条件。第二,上下文熟悉效应影响记忆成绩:再认成绩上,简单任务时新条件显著高于恢复条件; 困难任务时恢复条件显著高于新条件。研究得出结论:上下文熟悉效应对元记忆监测和记忆都有显著影响,任务难度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69.
Yin  Lipeng  Wang  Pengcheng  Nie  Jia  Guo  Jinjin  Feng  Jiaming  Lei  Li 《Current psychology (New Brunswick, N.J.)》2021,40(8):3879-3887

Previous research has documented that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SNS) addiction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mediating and moderating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is relation. The current study teste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envy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NS addiction and FoMO, and whether this mediating process was moderated by need to belong. The model in this study was examined with 704 Chinese adolescents (mean age = 16.80 years, SD = 0.92). The participants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regarding SNS addiction, envy, FoMO, and need to belo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NS addiction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FoMO. Medi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envy medi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NS addiction and FoMO. Moderated mediation analysis further revealed that the mediated path was stronger for adolescents with higher degrees of need to belong.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confirming the mechanisms that moderate the mediated paths between SNS addiction and FoMO. Besides, the findings provide a potential way to understand the consequences of SNS addiction better and help to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high levels of FOMO on adolescents.

  相似文献   
570.
程瑞  卢克龙  郝宁 《心理学报》2021,53(8):847-860
以两个实验考察愤怒情绪对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及作用路径, 并探究调节愤怒情绪对削弱恶意创造力表现的效应。实验1比较愤怒、悲伤、中性情绪下个体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差异, 发现愤怒情绪下个体生成更多、更新颖的恶意观点, 情绪唤醒度和内隐攻击性中介了愤怒对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实验2探究不同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如何影响愤怒个体的恶意创造力表现, 发现认知重评组和表达抑制组的恶意创造力表现比无策略的控制组水平更低, 情绪唤醒度和内隐攻击性中介了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个体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 愤怒情绪通过提升内隐攻击性和情绪唤醒度进而促进个体恶意创造力表现, 而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可作为削弱愤怒个体的恶意创造力表现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