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5篇
  免费   484篇
  国内免费   1101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144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200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227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278篇
  2006年   258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5篇
  1962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旨在探讨在视、听觉与味、嗅觉这些不同感觉的记忆活动中海马的作用。发现电刺激海马显著地阻抑了兔以声音为条件信号的条件性防御反应的建立,但对以气味为条件信号的条件性防御反应的建立则无明显的影响;电损毁海马对大鼠建立以灯光为条件信号的条件性防御反应有明显的障碍作用,可是对建立以甜味为条件信号的条件性味觉厌恶反应却无明显的影响;还有,电损毁海马对大鼠上述的两种条件反应的保持均无明显的影响。这表明海马在不同感觉的记忆活动中其作用是不同的。对味、嗅觉的记忆海马的参与是不重要的,而在视、听觉记忆形成的早期阶段,海马却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讨论,并从系统发生及个体发育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存在上述差异是可以理解的。  相似文献   
32.
Yi Xu 《Memory & cognition》1991,19(3):263-273
In testing the hypothesis that surface phonetic form is included in short-term memory (STM) representation, the tone sandhi phenomenon in Mandarin Chinese was exploited, and, as a prerequisite, the hypothesis that tonal similarity affects STM of verbal material in a tone language was also tested. In Experiment 1, subjects recalled visually presented sequences of seven monosyllabic Chinese morphemes having either the same tone or different tones. More errors were made on the monotonal sequences than on the multitonal sequences, confirming the effect of tonal similarity on STM. In Experiment 2, subjects recalled visually presented sequences of disyllabic nonsense words. The sequences were designed in such a way that half of them were subject to the tone sandhi rule in Mandarin Chinese, whereas the other half were not. The consequence of applying the tone sandhi rule, as designed, was to make all the first characters in the sequences identical in pronunciation, thus creating potential phonological confusion. More errors, indeed, occurred on the sequences subject to the tone sandhi rule than on those not subject to it, indicating the existence of a surface phonetic representation in STM. The findings in this study provide further insight into the phonological mechanism of STM. Different accounts for this mechanism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e light of the new findings.  相似文献   
33.
本工作以50名青年作对照,对240名65—90岁正常老人的短时记忆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看到:1.在逻辑故事记忆、图象自由回忆、数字广度和指向记忆四项记忆成绩上,均有随年老而衰退的明显趋势。其中除数字广度外,其他三项记忆在入老年后(65岁至90岁)有继续减退的趋势。在逻辑故事、指向记忆和总分上还见到有65岁和70岁组、75岁和80岁组成绩接近的现象;2.老年人顺背数字成绩较好,对刺激序列中末端刺激的正确回忆率较高,均说明老年人的初级记忆受损较少;3.四项记忆成绩比较,青年组故事分节分最高,然后依次为图象自由回忆、顺背数字和指向记忆,而老年组则无此明显顺序;4.文化因素对记忆成绩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4.
情绪活动和某些生理机能或心理过程的关系很久以来就已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外科手术前患者的情绪状态及其相应的生理机能的变化,也曾受到注意。患者在意识清醒状态下进行针麻手术,他的情绪状态对针麻过程及其效果的作用如何,这种情绪状态和某些心理、生理机能有什么联系?这是针麻临床上和理论上应予探讨的问题之一。本工作试图综合分析患者的情绪状态和与之伴随的某些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以探讨  相似文献   
35.
“健康环境悖论”是指在总体受欺负水平较低的环境中, 受欺负的个体会表现出更多适应问题。本研究以来自47个班级的1764名5年级到8年级学生为被试(男生956人, 平均年龄14.46岁), 考察了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在个体受欺负经历与外化问题间的调节作用及敌意性归因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受欺负与外化问题的关系存在“健康环境悖论”现象, 即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能调节个体受欺负经历与外化问题的关系, 在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较低的班级中受欺负经历与外化问题的关联更强; (2)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对受欺负与外化问题的调节作用通过敌意性归因的中介作用实现。本研究证实了受欺负与外化问题的健康环境悖论现象, 并首次揭示了敌意性归因的中介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6.
规范错觉是指个体的规范感知与实际存在于群体中的社会规范之间存在差异, 规范错觉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957份问卷调查的分析显示, 人们普遍高估了他人的食物浪费(行为错觉)以及对浪费的赞同程度(态度错觉), 而这两种错觉又加剧了人们自身的浪费行为。中介效应检验显示, 印象管理中的社交性维度部分中介了两种错觉与浪费行为间的关系。两个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检验了描述性(命令性)规范信息对行为(态度)错觉的影响, 结果发现, 描述性规范信息降低了行为错觉, 并通过社交性减少了浪费行为; 而命令性规范信息并不改变态度错觉本身, 但通过降低态度错觉对浪费的影响而减少了浪费行为。上述结果意味着两种规范信息尽管高度相似, 但其作用机制却可能不同, 同时这一发现也为政策制定者提出了两种干预途径。  相似文献   
37.
幼儿时期是培养个体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关键期。以814名幼儿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系,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和幼儿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显著正相关;(2)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素质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良好行为习惯间起连续中介作用,且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心理素质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高于专制型教养方式与心理素质的链式中介作用。因此,要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应注重父母教养方式的选择与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38.
为探讨父母学业参与和学业压力与青少年早期学业投入之间的关系,考察成就目标取向的中介作用,以及学业成就水平在该中介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对2487名初一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父母学业参与正向预测青少年早期个体的学业投入、负向预测学业抽离,父母学业压力正向预测学业抽离;(2)掌握目标取向在父母学业参与和青少年早期的学业投入之间起正向中介作用,在父母学业参与和学业抽离间发挥负向中介作用;表现回避目标取向在父母学业压力和学业抽离间具有正向中介作用;(3)掌握目标取向的中介作用受到学业成就水平的调节。研究结果揭示了父母学业参与和学业压力对青少年早期的学业投入的共同作用,为从家庭层面提高青少年的学业投入水平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9.
社会性框架效应指个体进行社会性决策时, 描述方式(即框架)对其选择倾向的影响。采用“伤害/帮助框架”范式, 本研究在行为上发现了显著的框架效应:被试在伤害框架下比帮助框架下, 更倾向于选择利他选项, 这可能是由于伤害框架凸显了伤害他人的后果及有意性, 从而提高了道德冲突水平。在神经活动上发现(1)静息态下, 右侧颞顶联合区(TPJ)的低频振荡振幅(ALFF)与框架效应强度存在显著正相关; (2)道德加工相关脑区构成的局部脑网络内部的功能连接强度(FC)能够有效预测框架效应强度。本研究首次利用静息态功能连接探讨个体的社会性决策受到语言表述方式影响的神经机制, 为进一步揭示社会决策中的个体差异提供了神经学证据。  相似文献   
40.
友伴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源。本研究从儿童积极发展的视角探讨友伴人际品格(仁慈和公正)对儿童人际品格的影响及友伴数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并检验了儿童的群体(学段、性别、是否独生)差异状况。研究采用班级同伴提名法及儿童品格调查问卷对1555名4~9年级儿童及其互提名友伴展开调查。结果发现:(1)友伴仁慈和公正显著预测所有儿童群体的仁慈和公正;(2)儿童的友伴数量更多时,友伴公正对其公正的预测作用更显著;该调节效应仅体现在初中生和男生群体上。研究结果表明,儿童与具有积极品格特征的友伴交往对其积极品格的发展至关重要,且对于特定群体(如初中生、男生),与越多具有积极品质的友伴交往,其受到的积极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