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2篇 |
免费 | 970篇 |
国内免费 | 527篇 |
专业分类
300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66篇 |
2022年 | 167篇 |
2021年 | 115篇 |
2020年 | 151篇 |
2019年 | 106篇 |
2018年 | 101篇 |
2017年 | 100篇 |
2016年 | 71篇 |
2015年 | 74篇 |
2014年 | 157篇 |
2013年 | 162篇 |
2012年 | 166篇 |
2011年 | 162篇 |
2010年 | 176篇 |
2009年 | 182篇 |
2008年 | 163篇 |
2007年 | 219篇 |
2006年 | 203篇 |
2005年 | 142篇 |
2004年 | 69篇 |
2003年 | 49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5篇 |
1963年 | 2篇 |
1962年 | 3篇 |
1961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Gloria I‐Ling Chien 《Teaching Theology & Religion》2020,23(2):96-109
While scholarly discussions on Jesuit education are plentiful, inquiries related to Ignatian pedagogy are rare.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applications of Ignatian pedagogy by juxtaposing it with the analysis of a Buddhist‐inspired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ntemplation program, Cognitively‐Based Compassion Training® (CBCT®). Drawing from the author's experience in teaching CBCT® at a Jesuit University,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CBCT® aligns with the Ignatian Pedagogical Paradigm's five elements: context, experience, reflection, action, and evaluation. This study uses psychometrical measurements, such as the Compassionate Love for Humanity Scale, to document how my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may enhance participants' emotional well‐being and widen their ethical concerns. As these outcomes are inherently cross‐disciplinary and include intellectual and affective dimensions, they cannot be achieved through a single field. Building a bridge between the Ignatian Pedagogical Paradigm and CBCT® provides a successful strategy for the educational objectives of developing the whole person and forming a compassionate character. 相似文献
32.
传统依恋理论认为个体依恋心理和行为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无论在信息加工还是个体发展过程中, 个体依恋模式均表现出二重性, 即既具有相对稳定性, 又具有情境敏感性。个体在情境中所表现出的依恋模式是个体相对稳定的特质性依恋和情境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依恋启动研究中特质性依恋特征与依恋启动效应之间的交互作用模式为理解依恋二重特征及其关系提供了窗口。依恋系统激活的两阶段模型为整合和解释这些相互作用模式提供了框架。未来研究应优化依恋二重特征关系研究中启动效应的操作检验, 考虑依恋焦虑和回避维度的交互作用, 关注高焦虑群体内的依恋差异, 以理析依恋二重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同时关注依恋策略影响依恋启动效应的时间进程, 探究依恋二重特征相互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33.
34.
包装上的元素信息是消费者感知环境刺激的重要来源, 能对消费者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包装元素可分为非语言型包装元素和语言型包装元素两类, 它们对消费者有不同的影响。总体而言, 非语言型包装元素主要影响消费者的感知和情感偏好, 而语言型包装元素更多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倾向和行为结果。同时, 两类包装元素对消费者产生影响的内在机制可从神经生理机制、认知加工机制、自我控制的转移和多感官交互几方面进行讨论。此外, 两类包装元素对消费者的影响还会受到环境特征、产品特征以及消费者个体特征的调节。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两类包装元素对消费者尴尬情绪、透明包装的选择以及产品评价等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
隐藏情绪识别对公共安全防范与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微表情是揭示隐藏情绪的一条重要通道。但目前隐藏情绪研究较少且微表情因其细微幅度与快速出现等特性难以识别, 其研究尚未在实际中广泛应用。因为, 隐藏情绪的认知与表达机理亟需系统的研究,采集实际场景中的微表情数据, 并以脑电信号辅助微表情的精确标注是提高微表情标注效率的有效途径。深入研究微表情识别方法, 并辅以人脸颜色、注视估计和非接触生理信号等多通道数据, 以检测与识别隐藏情绪。社会公共安全是隐藏情绪分析和识别的典型场景。面向精神疾病患者两害行为(即危害自身或他人的危险行为)风险评估和服刑人员会见场景隐藏情绪检测, 可以有效地对相应系统和方法进行验证和修正。 相似文献
36.
37.
基于“供给-需求-环境”分析模型,对中国2013年~2022年出台的242份农村公共卫生政策文件进行量化分析后发现,地区差异明显,东部、中部地区较东北部、西部地区的相关政策更多;从模型看制定供给端政策最多,需求端次之,环境端最少。从公共伦理学视角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农村公共卫生政策的公平正义有待提高、农村居民的公共利益应得到更充分维护、政策制定要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可持续发展要求等政策建议,以不断完善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政策、推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38.
采用目的抽样选取成都市、绵阳市及西昌市19名HIV/AI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对访谈结果进行主题分析,共提炼出一级主题5个:(1)患者有基于移动医疗的自我管理需求;(2)基于移动医疗自我管理平台期望载体及形式;(3)基于移动医疗的医疗或行为管理需求;(4)基于移动医疗的角色管理需求;(5)基于移动医疗的情绪管理需求。患者对基于移动医疗的自我管理平台有较高接受度。可设计开发易用性与隐私性强的移动医疗平台,通过提供疾病知识、线上诊疗、疾病监测与心理社会支持等功能,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39.
采用累积生态风险问卷、消极自我图式问卷、网络成瘾问卷以及学习倦怠问卷对湖南省4所高职院校的664名高职生进行调查,考察累积生态风险与高职生学习倦怠的关系以及消极自我图式、网络成瘾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高职生累积生态风险、消极自我图式、网络成瘾和学习倦怠均呈显著正相关;(2)高职生累积生态风险对学习倦怠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间接效应包括了三条路径:通过消极自我图式的中介作用、通过网络成瘾的中介作用以及通过消极自我图式和网络成瘾的链式中介作用。这一结论有助于理解累积生态风险对学习倦怠的作用机制,为降低高职生的学习倦怠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40.
社会比较作为认识自我的一种方式,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诸多方面产生影响,但对于社会比较如何影响不诚实行为以及归因反馈在其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在3项实验中操纵了不同方向的能力社会比较,探讨其对不诚实行为的影响(研究1)以及归因反馈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2)。结果发现:(1)相比于向下比较和无比较,向上比较会增加个体的不诚实行为;(2)归因反馈调节上述影响:向上比较后,相比于给予能力反馈,给予努力反馈可以减少个体的不诚实行为。本研究拓展了社会比较后效研究,对如何减少社会比较引起的不诚实行为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