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13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中学生的思维风格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497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四种不同的统计方法,从多角度考察中学生的思维风格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探讨思维风格是否为介于智力和人格之间的一个中间变量奠定基础。结果发现,中学生的思维风格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稳定的对应关系,思维风格对人格特质的影响作用大于人格特质对思维风格的作用。  相似文献   
212.
从基因、遗传密码到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DNA双螺旋模型的建成是20世纪生物学领域极为重要的发现,它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DNA结构的发现和后来“中心法则”的提出,以及随后发明的重组DNA和分子克隆技术,使人类获得了崭新的干预生物进化和优化生物的某些功能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无疑已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较活跃和影响较大的生物科学前沿学科。回顾20世纪生物科学发展的主要路线和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DNA双螺旋模型在其中所处的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和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因此.研究、了解DNA双螺旋模型产生的背景、条件,及其对生物学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对我们深刻认识这一重大发现的科学价值,正确把握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规律和方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13.
本研究基于生命史理论框架,通过整合生命史理论以及毕生发展动机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并验证生命史权衡的内在机制:动机控制策略(而非控制感)的中介效应。研究1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Mini-K量表以及首要–次级控制优化量表,结果表明,最优化策略、选择性首要控制以及选择性次级控制均发挥中介作用。研究2采用实验法,针对性地验证暴露在负性环境线索中的个体的最优化策略是否起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最优化策略中介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和延迟满足的关系。  相似文献   
214.
为考察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潜在症状结构,本研究采用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和儿童抑郁量表,对汶川地震一年后的74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竞争模型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包括侵入性、回避性、麻木性、精神痛苦性唤起和焦虑性唤起等5个症状的PTSD精神痛苦性唤起模型显著优于DSM-IV的PTSD模型、4维情感麻木模型和4维精神痛苦模型。效度分析的结果发现,PTSD精神痛苦性唤起模型具有良好的外部区分效度。所有结果均表明PTSD精神痛苦性唤起模型在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群体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以作为判定震后青少年PTSD症状的有效标准。  相似文献   
215.
通过两个行为实验,考察两种选择性注意干扰任务是否分别对客体与空间信息的保持产生选择性干扰,及干扰效应是否受记忆对象言语命名和编码难易程度的影响.实验1采用言语命名和编码容易的记忆任务,没有发现任何显著的干扰效应.实验2采用了言语命名和编码困难的记忆任务,结果分析发现:空间选择性注意次级干扰任务对空间工作记忆成绩存在显著的干扰效应,而基于客体的选择性注意次级干扰任务则对客体工作记忆成绩产生了显著的干扰.实验结果说明,基于客体的选择性注意和空间选择性注意分别在言语命名和编码困难客体与空间信息的保持加工中发挥作用,但当面对言语命名和编码容易的客体与空间记忆目标时,不再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216.
行为学研究表明归类过程中的反应具有认知风格上的不同,但未有研究明确探讨归类过程的神经活动是否也受认知风格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双重认知风格分型任务筛选出分析型和整体型被试,以探讨归类过程中二者之间是否表现出神经活动的差异。实验任务要求被试从两个待选物中选出与目标物属于同一类别的一个。同时,采用fMRI技术扫描并记录他们完成任务时的BOLD信号。结果发现,与基线任务相比,整体型和分析型个体均激活了额-枕网络的一些脑区,包括额下回、楔前叶、枕中回等,表明不同认知风格个体在任务中可能共享与工作记忆等相关的脑区。另外,与分析型个体相比,整体型个体在右额下回、右旁海马回呈现更广泛的特异性激活,提示,认知风格可以影响归类过程中的脑活动,而整体型个体大脑右半球更强烈的活动表明这一类型认知风格个体在归类时更依赖于远距离的语义联结。  相似文献   
217.
综合"功能论"与"互动论"两种理论,从"角色偏离"出发分析了"精英症"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指出"精英症"实质上是对待超负荷社会压力消极回应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矫治"精英症"的社会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218.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一种常见的妊娠晚期并发症,对围产儿的危害极大,其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清楚.只有了解了疾病的起因,才能更好地进行防治.凡病必有其因,以果推因,再取因治果,这是典型的因果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219.
林义正 《周易研究》2006,10(2):26-40
中国经典诠释传统有没有自己的特点?经作者研究之后,感觉到传统经学的实践中确实有直释与旁通两个基型, 可惜没有受到学者充分的注意。故本论文为了具体讨论起见,特别以《易经》的诠释为例,依以下各节:一、前言,二、对“中国经典诠释基型”的界定,三、《易》籍著作的诠释体式,四、直释型诠释的方法与问题,五、旁通型诠释的方法与问题,六、结论, 来论述。其中第四、五两节又各立细目,详细讨论诠释的方法与问题。中国经典的诠释体式是依字-句-章-篇-卷逐次解释而成立低层的训诂、章句、注、笺、解、疏、说、传,甚至更有不泥于文句。而依义理而成立高层的释义、通释、通义,乃至最高层的哲理诠释。其诠释可归纳成两个基型,即依各经本身在历代表现出日新乎高明的直释诠释与依异经互释在后代表现出富有乎博大的旁通诠释。在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中,此两型诠释之于经典正犹乾坤之于易,经典在诠释中表现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20.
读郑易管见     
作者运用文字训诂方法和文献考辨方法对部分郑玄易注进行详尽疏解。通过解说郑氏易注,提出郑玄治易路数是象数、义理兼顾训诂。过去认为郑玄治易偏重象数而疏于人事,其实是一种误解。在汉代,以爻辰治《易》和以礼治《易》是郑氏易学的重要特征。郑玄解《易》不乏真知灼见,但他的解释不可能完全符合或重现《易》作者本义,只是一种依自己理解而形成的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