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7篇 |
免费 | 351篇 |
国内免费 | 127篇 |
专业分类
121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47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70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45篇 |
2016年 | 44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62篇 |
2013年 | 77篇 |
2012年 | 72篇 |
2011年 | 69篇 |
2010年 | 57篇 |
2009年 | 73篇 |
2008年 | 54篇 |
2007年 | 78篇 |
2006年 | 65篇 |
2005年 | 49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232.
本研究采用班级戏剧和同伴提名对初中一年级766名学生进行了3年的追踪研究,采用交叉滞后设计,考察同伴排斥、同伴侵害和不爱社交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结果表明:(1)不爱社交、同伴排斥和同伴侵害都表现出较高程度的稳定性;(2)早期同伴排斥可以预测随后的同伴侵害,早期同伴侵害也可以预测随后的同伴排斥,但这两种作用模式都受到性别的调节;(3)从总体上来说,早期同伴侵害影响个体随后的不爱社交倾向,但这种关系模式受到性别的调节。对女生来说,初一的同伴侵害影响初二的不爱社交;对男生来说,早期同伴侵害对随后的不爱社交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同伴侵害不仅对同伴排斥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可能导致女生对社会交往变得越来越冷漠,对人际关系产生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233.
234.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探讨了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大学生)对胖-瘦两类身体图片进行再认时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结果发现,相对于控制组(正常女大学生),胖负面身体自我女大学生在750~800ms的时间窗口内,“胖图”比“瘦图”诱发出一个更正的ERP波形,差异波的地形图显示该正成分在中前部有更强的激活。进一步对差异波作偶极子溯源分析,结果发现,该正成分主要起源于右侧枕叶附近。这似乎表明,右侧枕叶的激活与身体自我信息的出现有关,与负面身体自我图式的体验有关 相似文献
235.
大学生实时距、空时距估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2(空时距、实时距)×8(1秒~8秒)的实验设计,以224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不同类型、不同长度的时距估计特点,结果发现;(1)时距类型在时距估计中存在主效应,在本实验中,1秒~8秒条件下实时距估计比空时距准确;(2)时距长度在时距估计中存在主效应,时距估计所产生的误差随时距长度的增加而增大;(3)时距类型与时距长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对实时距、空时距估计进行曲线估计及预测,发现两类时距估计呈现动态特征,1845052秒之前实时距估计比空时距准确,之后空时距估计比实时距准确,两类时距估计曲线的变化速度也呈交替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36.
采用问卷法和追踪设计,通过交叉滞后回归分析,考察初中三年期间698名青少年的友谊关系质量与社交焦虑的相互影响及其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初二到初三期间,青少年友谊关系质量的喜爱-满意维度显著负向预测社交焦虑;初中三年期间,青少年社交焦虑显著负向预测友谊关系质量的喜爱-满意维度;但友谊关系质量的冲突维度与社交焦虑的相互预测作用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青少年友谊关系的喜爱-满意维度与其社交焦虑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而且该相互作用存在一定程度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237.
采用追踪设计对438名学前儿童母亲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主要探讨了母亲元情绪理念与学前儿童社会适应的相互作用关系。交叉滞后分析结果表明:(1)相邻两次测量的母亲各元情绪理念之间,社会适应各指标之间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2)同一时间点的母亲各元情绪理念与儿童社会适应各指标之间均显著相关;(3)母亲元情绪理念与儿童社会适应之间部分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控制了变量自身的连续性后,前测的母亲情绪教导显著正向预测后测的儿童敏感合作;前测的母亲情绪不干涉显著正向预测后测的儿童愤怒攻击、焦虑退缩行为;反过来,前测的儿童敏感合作能正向预测后测的母亲情绪教导,显著负向预测情绪不干涉、情绪摒除和情绪紊乱;前测的焦虑退缩能显著正向预测后测的母亲情绪摒除和情绪紊乱。 相似文献
238.
采用分层抽样的调查方法,对全国17个城市的4231名市民进行了SARS疫情中风险认知特征和心理行为的研究。结果发现:(1)负性信息,包括患病信息和与自身关系密切的信息,更易引起民众的高风险认知; 正性信息,包括治愈信息和政府防范措施的信息,能降低个体风险认知水平。(2)我国民众5月中旬风险认知因素空间位置分析结果表明, SARS病因处于不熟悉和难以控制一端,“愈后对身体的影响和有无传染性”处于不熟悉一端,这是引起民众风险意识的主要因素。(3)结构方程分析结果表明,SARS疫情信息是通过风险认知对个体的应对行为、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 并初步验证了风险评估、心理紧张度、应对行为和心理健康等指标对于危机事件中民众心理行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39.
本研究采用家庭录像观察,考察了53名4岁儿童及其父母在自然的家庭环境中的两个情境———自由游戏和完成拼图任务的智力游戏情境中儿童与其父母交往的行为特征和互动类型。结果发现:(1)在儿童4岁时,在家庭自由游戏情境中母亲的各种行为均显著多于父亲的各种行为,这表明在游戏过程中,母亲是儿童主要的交往对象。在拼图游戏情境中,除了父亲和母亲在商量和交流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之外,母亲的其他行为显著多于父亲的其他行为。儿童在这两个游戏情境中均表现出较多的顺从行为。(2)在自由游戏情境中,亲子互动类型包括四种:父母交流-儿童不交流型、母亲高控-儿童顺从型、父亲控制-儿童不顺从型和母亲不交流-儿童交流型。拼图游戏情境中,亲子互动类型有四种:父母放任-儿童独立型、父母控制-儿童顺从型、母子交流型和父亲控制-儿童顺从型。 相似文献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