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9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品牌消费旅程通常指的是对于品牌消费服务的多维度(包括认知, 情绪, 感觉, 行为和品牌关系)响应。揭示品牌消费旅程的认知心理过程是目前营销学领域之中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在梳理当前神经营销领域内有关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事件相关电位(ERP)、事件相关震荡(ERO)的相关研究成果后, 将消费者在品牌消费旅程之中的认知心理进程划分为注意吸引、决策形成、消费体验和品牌忠诚四个阶段, 并系统阐述了每个阶段之中消费者心理进程的神经机制与脑区活动, 进而全面立体地揭示消费心理的全貌。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神经指标在具体营销情境下的表征意义, 并结合超扫描技术进一步解析多个被试间的神经耦合情况。  相似文献   
72.
整体运动知觉存在年龄相关的衰退,然其老化的视觉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分别招募34名青年人和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点阵范式,首次以动态速度为外部噪声考察了这一问题。结果发现,老年组整体运动一致性阈值显著高于青年组,且中等速度下的差异较小,证明整体运动知觉存在老化效应,且老化程度受到速度的影响。对两组数据进行知觉模板拟合发现,以青年组为基准,老年组表征内部加法噪声和排除外部噪声能力的 Aa 和 Af 均大于1,且 Aa >> Af ,提示老年人整体运动知觉的衰退可能源于其内部加法噪声的增强和排除外部噪声能力的减弱,其中内部加法噪声的增强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3.
西周青铜器所见的一卦可以有多种写法的数字卦相当于后世以《周易》实占时用七八九六来记写的占筮记录而并非当时筮书上易卦的写法。陕西长安西仁村陶拍上所见与王家台秦简《归藏》、上博简《周易》等古本筮书写法大体一致的数字卦应是西周时期筮书上易卦的写法。如战国秦汉古本筮书上相当于用两个符号或数字记写的六十四卦体系当早已存在。  相似文献   
74.
采用实验室观察及问卷法,考察学步儿行为抑制性、母亲养育方式和问题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行为抑制性正向预测内隐问题行为;母亲拒绝正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母亲保护担忧负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2)性别能调节母亲养育方式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母亲鼓励独立负向预测男孩内隐问题行为;母亲拒绝正向预测女孩内隐问题行为;保护担忧负向预测男孩外显问题行为;母亲惩罚正向预测男孩外显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75.
梁熙  王争艳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2):1911-1923
母婴依恋是婴儿期形成的首要关系之一, 同时也是影响儿童早期社会化的关系性背景。以亲子互动中形成依恋安全感差异的相关研究为基础, 从特质观、领域特殊观和社会认知观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梳理, 有助于提炼出母亲的敏感性、特定的互动情境以及儿童的社会预期分别在预测母婴依恋关系中的作用。3种研究取向的整合有赖于细致地区分特质观和社会认知观在看待亲子互动中双方情绪状态、认知能力和回应过程上的差别; 制定新的依恋干预方案应当以提高父母识别和应对婴儿消极情绪的能力, 以及为婴儿提供适当的依随性学习经验为目的。  相似文献   
76.
运用追踪设计和分层回归分析, 探究了281名儿童6个月和14个月时的受限后沮丧、恐惧和微笑大笑如何影响24个月时父母养育方式, 以及这种影响是否随儿童年龄增长而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6个月时, 仅受限后沮丧能正向预测24个月时母亲严厉的养育方式, 14个月时受限后沮丧仍能正向预测母亲的严厉, 恐惧也能正向预测母亲的保护担忧, 而微笑大笑能正向预测母亲的接受, 负向预测母亲的严厉和保护担忧;(2)6个月时, 儿童的受限后沮丧能正向预测24个月时父亲的严厉和保护担忧, 14个月儿童的受限后沮丧仍能正向预测24个月时父亲的严厉。  相似文献   
77.
最佳适配理论、素质-压力模型、差别易感模型从不同视角阐述了气质、养育方式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中的交互作用机制。最佳适配理论强调气质特质与父母养育方式的良好匹配能促进儿童的社会适应,而不良匹配则会带来适应问题。素质-压力模型强调在不利父母养育条件下,具有"风险"气质特质的儿童更容易出现适应不良,而对"弹性"气质的儿童影响不大。差别易感模型则认为儿童"易感"的气质特质在良好的抚养条件下表现得"更好",而在不利的抚养环境中表现得"更差"。围绕三种代表性理论及其实证研究结果,对当前最新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进一步细分了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从气质与积极养育方式的交互作用、养育过程中父母角色分工的差异,以及气质与养育方式动态作用机制三个方面指出了将来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78.
数据显示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体像不满意,而对体像的不满意可能形成困扰。存在体像困扰的个体更多体验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且体像困扰和进食障碍、体像障碍等精神疾病均存在密切的关系。在介绍概念的同时,本文还对体像困扰相关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已有研究表明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受到体像困扰的影响;体像困扰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也存在文化差异;家庭、同伴和媒体对于体像困扰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79.
以160名中国儿童和133名加拿大儿童为被试,采用实验室观察和问卷调查,考察儿童7岁时的资源获取行为对其11岁时学校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轮流规则行为对儿童的学校适应具有消极的预测作用,且存在性别差异:男孩的轮流规则行为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其焦虑,女孩的轮流规则行为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其学校态度;(2)请求行为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中国儿童攻击行为,加拿大儿童则没有发现该关系;(3)对于资源获取失败次数少的儿童,求助成人行为有积极的适应意义;(4)儿童资源获取行为的结果在儿童7岁时资源获取行为与11岁时学校适应之间发挥调节作用;对于资源获取成功次数少的儿童,请求行为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其攻击行为;对于资源获取失败次数少的儿童,请求行为则显著地负向预测其攻击行为,求助成人行为可以显著地负向预测其孤独感。  相似文献   
80.
理解他人是指推断他人的心理状态,以及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的心理加工。本研究采用常识问题任务,通过三个实验来考察成人理解他人的加工机制,提出并验证双加工模型。研究发现:第一,个体在理解他人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了自我信息和他人信息,提出并验证了双加工模型。第二,反馈作用会改变个体自我模拟所获得的自我信息,从而影响理解他人。第三,他人信息将影响自我对他人的推断预测,片面的他人信息会导致理解他人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