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2篇
  免费   426篇
  国内免费   1087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224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235篇
  2006年   214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7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We investig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ultural worldviews and climate change risk perceptions, support for climate friendly policies and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behaviours in a large Chinese sample. Items from Dake's cultural theory scales and Kahan's cultural cognition scale were presented to a Qualtrics online panel consisting of 515 Mandarin‐speaking residents of Beijing. A series of factor analyses revealed that the combined item sets were best represented by four‐dimensions: hierarchism, individualism, egalitarianism and fatalism. Mediat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respondents with egalitarian and non‐fatalist worldviews perceived greater risk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which in turn predicted greater support for policies to manage climate change and increased mitigation behaviour. In addition, respondents who scored high on individualism were less likely to support climate change policies, but this effect was not mediated by risk perceptions. Overall, our results suggest cultural worldviews may influence policy support both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through risk perceptions.  相似文献   
172.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child‐rearing practices in Chinese families in Beijing and Hong Kong.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89 mothers in Beijing and 45 mothers in Hong Kong. The mothers were instructed to respond to the Child‐rearing Practice Report (CRPR) in Q‐sort format. Some of the item clusters were combined to produce the authoritarian and authoritative disciplinary styl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others in Hong Kong were more likely to adopt an authoritarian child‐rearing pattern than mothers in Beijing; however, the two groups did not differ in authoritative child‐rearing style.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mothers in Hong Kong controlled their children more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in Beijing, and they were less inclined to show affection towards their children; mothers in Beijing emphasized their children's achievement much more than their Hong Kong counterpart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hinese parental disciplinary styles may be quite different in various regions of Chinese societies. Such variance across different geopolitical locations within the same cultural background has been ignored in past cross‐cultur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173.
从传统性到现代性的转变上看京港大学生的人格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对京港两地大学生的传统人格特征和现代人格特征所进行的调查和研究发现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正在由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北京大学生 ,尤其是女生的现代人格表现更为突出 ,她们更乐于接受新观念 ;而香港大学生在转变中则相对表现得较为保守 ,尤其是香港的女生 ,仍然较为传统。  相似文献   
174.
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王玲  郑雪  苏跃玲 《心理科学》2000,23(3):297-300
本文采用自然教学实验的研究方法,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高师生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和健康水平的影响,以高师95级大学三年级学生126个为实验组,进行54个课时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并以同校同级学生109个对照组。采用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调查表和Cawte健康量表,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进行调查和测试。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明显改善了高师生的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5.
李宏利  张雷 《心理学报》2010,42(5):618-624
基于风险行为的性选择理论, 通过内隐启动的方法探讨了求偶线索与奖赏线索对两性风险行为报告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男性接触求偶线索, 与接触奖赏线索相比, 更有可能进行娱乐领域、健康领域与社会领域的风险行为活动; 而女性接触奖赏线索后, 与求偶线索相比, 更有可能会从事社会领域的风险行为活动; 两性接触求偶线索与奖赏线索后都较少可能从事经济领域的风险行为活动。这些结果符合性选择理论, 说明与求偶有关的信息线索能够诱导男性进行高风险活动, 因为在进化过程中冒险行为可以作为好基因的标志增加男性获得配偶的机会。这些结果还揭示了, 求偶动机对男性冒险行为的诱发作用远胜于外部动机(如金钱奖赏), 因为求偶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本能需求。  相似文献   
176.
自杀导致人类死亡的人数与日俱增,然而自杀的心理机制却并不清楚。最近研究发现,厌恶情绪是导致自杀的主要情绪因素,个体因为自身厌恶而走向自杀。厌恶情绪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排泄物等反感的基本情绪,促进个体远离毒性和疾病,从而产生“免疫行为”。许多心理问题来自于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厌恶,有自杀行为的个体对自身极其厌恶,说明他们的厌恶情绪出现了问题。如同躯体免疫攻击自身一样,自身厌恶是自杀意念的关键因素,早年创伤是其根源,生活压力和精神疾病也参与厌恶诱发自杀意念。厌恶诱发自杀意念的神经基础与HPA轴和五羟色胺系统有关。未来研究可利用神经影像和电生理等神经科学技术,检验自杀行为的神经机制,探讨厌恶情绪影响自杀行为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77.
自我效能感与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关系如何,目前研究存在较大分歧。为明确二者关系,探究分歧原因,对检索后获得的44项研究(46个独立效应值)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自我效能感与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存在中等显著正相关(r=0.27, 95%CI=[0.21, 0.33]);二者的相关强度受文化背景和被试健康状况的调节,但不受性别、自我效能感测量指标和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测量指标的影响。结果初步澄清了健康信念模型、信息搜寻综合模型和风险感知态度框架的争论,表明个体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其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往往也会越频繁。研究启示政府和健康医疗从业者可以通过开展网络使用技能培训等干预方式提升公众自我效能感水平,间接促进公众的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  相似文献   
178.
中国古代医德教育对现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德医风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特殊职业要求医务工作者应具有高尚的医德,而高尚医德的培养应从医学生教育阶段开始,努力提高医学生的医德素养。我国传统的医德教育方法,如医学生人品的选拔,老师言传身教,徒弟满师传统等等对于培养现代医学生关爱病人、救死扶伤的医德风范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9.
·12汶川地震发生两个月后,对508名灾区的幼儿园、中小学教师进行测量,结合他们对地震前状况的回忆,考察其地震后主观幸福感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与回忆得到的地震前感受相比,地震后灾区教师体验到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降低。(2)极重灾区教师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降低程度大于重灾区和轻灾区教师。(3)教师遭受的客观损失严重程度能显著预测其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降低;而创伤后身心症状在其中起完全中介的作用,即创伤事件引发教师创伤后身心症状,而这些症状日趋严重,使其体验到的消极情感增加、主观幸福感降低。  相似文献   
180.
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感知的校园氛围对其问题行为有重要影响。但是,校园氛围起作用的中介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旨在考察青少年感知的校园氛围与其问题行为(行为不良、抑郁)的关系,以及同伴侵害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广东省10所学校2758名初中生作为被试,匿名填写社会经济地位问卷、家庭功能问卷、校园氛围感知问卷、青少年同伴侵害问卷、儿童抑郁调查表、青少年行为不良指数问卷。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功能后,积极的校园氛围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行为不良和抑郁。(2)同伴侵害在校园氛围与青少年行为不良和抑郁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