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5篇
  免费   410篇
  国内免费   1086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151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239篇
  2006年   226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Mental accounting is the set of cognitive operations used by individuals and households to organize, evaluate, and keep track of financial activities. Mental accounting proposes that people utilize a set of cognitive labels to evaluate their financial activities, each of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preferences to consume (Levav & McGraw, 2009; Kahneman & Tversky 1984; Thaler 1985, 1990). Mental accounting researchers have shown that windfall gains are spent more readily and frivolously than ordinary income. Consumers prefer to spend their windfall gains on hedonic consumptions but spend their ordinary incomes on utilitarian consumptions. Levav and McGraw (2009) suggested that emotional accounting, including people’s feelings about money, also influences consumer choices. When people have negative feelings toward windfall, they opt to make utilitarian expenditures. However, the process of how cognitive (windfall or ordinary income) and affective (positive or negative emotion) tags interact in consumer behavior was not explored. This study proposes that both cognitive tag and affective tags in mental accounting affect consumer decision making.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ve effect of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tags in mental accounting on consumer decision through four studies. In studies 1a and 1b, the effect of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tags in mental accounting on consumer decision making behavior was measured. Study 1a showed that the positive tag of windfall income is preferred for hedonic consumption, whereas the negative tag of windfall income is preferred for utilitarian consumption.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tags of ordinary income are preferred for utilitarian consumption. Study1b utilized a field study to examine actual consumption behavio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people received 15 Yuan RMB as ordinary income, they prefer to spend it on utilitarian consumption regardless of the positive or negative emotion they feel. However, they receive 15 Yuan RMB as windfall income, they prefer to use it for hedonic consumption in the positive emotion and for utilitarian consumption in the negative emotion. Studies 2a and 2b attempted to explore the reason of negative emotion can make windfall income turn from hedonic to utilitarian consumption. Study2a found that when people expect to feel guilty about spending windfall income on hedonic consumption, they would avoid hedonic consumption. Study2b found that when people felt guilty about windfall income, they tend to avoid hedonic consumption. Compared with the low guilt level group, the high guilt level group prefers to use windfall income for utilitarian consump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tags influence consumer behavior. The influence of cognitive tag on consumer decision presents the “cognition match effect”, whereas the influence of affective tag on consumer decision presents the “affect match effect”. Both tags also have an interaction effect on consumer decision. Guilt may be a mechanism that results in the negative tag of windfall being preferred for utilitarian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912.
主客体之间产生不一致的情绪反应称之为不对称共情(Counterempathy)。在Decety提出的情绪分享过程两阶段及Goubert提出的“指向自己”和“指向他人”两种情绪反应指向的研究基础上, 构建不对称情绪分享过程的两阶段模型, 通过创建竞争环境, 检验在不对称情绪分享过程中是否存在情绪反应自我指向增强效应的这一假设。被试根据竞争对手的情绪表情(皱眉和笑脸)来完成情绪反应自我指向(判断被试者自己的输赢)和情绪反应他人指向(判断竞争对手的输赢)的实验任务。结果表明: 在不对称情绪分享过程中, 存在情绪反应自我指向的增强效应。被试不仅在自我指向任务中产生了不对称共情, 而且在他人指向任务中也产生了不对称共情, 这说明在有意识的不对称情绪分享过程中, 个体会分化出比他人指向更强烈的自我指向的情绪反应。并且, 相较他人指向任务, 个体在自我指向任务中产生了更强烈的不对称共情。尤其当竞争对手获利时, 个体会产生更强烈的指向自我的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913.
刘丽  李运  李力红  白学军 《心理学报》2014,46(10):1442-1453
采用经典前线索范式的变式, 通过100%有效的提示考察了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定势在注意捕获中的作用。实验1要求被试在整个实验中只搜索一个固定颜色的目标, 但是通过在每个试次前对目标进行提示加强注意控制定势的强度。实验2通过在每个试次中变化要搜索的目标颜色使被试必须建立两个更强的注意控制定势。实验结果一致表明和目标颜色相匹配的线索捕获了注意, 而和目标颜色无关的线索被抑制; 实验2的捕获效应和抑制效应都显著大于实验1; 对无关冲突线索和无关中性线索的注意抑制效应没有差异, 抑制效应显著小于捕获效应。研究表明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定势通过把注意从和目标不匹配的特征位置转移发挥作用, 支持注意转移假说; 对匹配线索的捕获和对无关线索的抑制运用了同一加工系统, 抑制作为捕获的附加产品出现, 两者都可以作为注意捕获的指标。  相似文献   
914.
窦凯  聂衍刚  王玉洁  黎建斌  沈汪兵 《心理学报》2014,46(10):1564-1579
该研究以自我控制资源模型为理论框架, 采用行为实验和ERPs技术考察自我损耗对冲动决策的影响。实验1采用Stroop任务操纵自我控制资源并采用延迟折扣任务考察被试的决策冲动性, 实验2采用同样的实验任务并同时采用ERPs技术记录高、低自我损耗者在随后决策任务中的脑电成分。行为结果发现, 在控制心境、特质自我控制水平以及风险偏好等无关变量后, 高损耗者比低损耗者在延迟折扣任务上的折扣程度更大。ERPs结果发现, 不论延迟金额大小, 高损耗者在左侧额区诱发的N1波幅显著小于低损耗者; 高损耗者在右半球诱发的P2波幅显著大于低损耗者。研究表明, 自我损耗抑制决策早期左侧额区的激活水平, 个体因而无法识别冲突以及抵制即时满足的诱惑, 这促使他们采用直觉启发式进行决策, 最终导致冲动决策的产生。  相似文献   
915.
各种心理调查、心理实验中, 数据的缺失随处可见。由于数据缺失, 给概化理论分析非平衡数据的方差分量带来一系列问题。基于概化理论框架下, 运用Matlab 7.0软件, 自编程序模拟产生随机双面交叉设计p×i×r缺失数据, 比较和探讨公式法、REML法、拆分法和MCMC法在估计各个方差分量上的性能优劣。结果表明:(1) MCMC方法估计随机双面交叉设计p×i×r缺失数据方差分量, 较其它3种方法表现出更强的优势; (2) 题目和评分者是缺失数据方差分量估计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16.
采用图-图干扰范式来考察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言语产生中非目标语言的激活范围。实验1探讨用汉语命名时,干扰图的英语名称能否得以激活。结果发现,干扰图的词汇熟悉度高时,音译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音韵无关词,而熟悉度低时,二者无显著差异,说明在一语的产生过程中只能激活二语中高熟悉的非目标词。实验2探讨用英语命名时,干扰图的汉语名称能否激活。结果发现,不论熟悉度高还是低,音译词的反应时均显著长于音韵无关词,说明在二语的产生过程中会激活一语中的非目标词。总的结果说明,非熟练中-英双语者在言语产生过程中非目标语言中的非目标词也会激活,并且激活范围既受非目标语言的熟练程度的影响,也受非目标词熟悉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17.
在外语写作课堂教学的情境下,使用写作自我效能感量表、外语写作焦虑量表和一篇英语命题作文分别调查356名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外语写作自我效能感、写作焦虑与外语写作成绩,探讨写作自我效能感在写作焦虑与写作成绩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外语写作焦虑显著负向预测外语写作自我效能感;(2)外语写作自我效能感显著正向预测外语写作成绩;(3)外语写作自我效能感在外语写作焦虑对外语写作成绩的影响中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918.
采用问卷法对124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考察了学业情绪在学校氛围与初中生学业成就间的中介效应,以及未来取向对这一中介过程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性别、年级、社会经济地位后,学校氛围对学业成就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和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显著中介学校氛围与学业成就的关系;(3)未来取向显著调节学校氛围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直接路径,以及通过积极低唤醒和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影响学业成绩的间接路径;即学校氛围和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在低未来取向的青少年群体中更为强烈;而学校氛围对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的影响在高未来取向的青少年群体中更为强烈。总之,在学校氛围影响初中生学业成就的过程中,既存在中介效应,又存在调节效应。实际干预时,可以通过改善初中生学业情绪提高初中生的学业成就,未来取向可以进一步调节该过程。  相似文献   
919.
从抑制控制模型出发,采用负启动范式探究过度使用比例推理的认知机制。研究包括3个实验,以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为被试,分别考察了抑制控制在解决缺值应用题、图片推理任务中的作用,以及数字比(整数比、非整数比)是否对抑制控制过程有影响。结果发现: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在两类实验任务中均出现了负启动效应,但负启动量不存在年级差异;在图片推理任务中,不同数字比类型下的负启动量具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支持了抑制控制模型的观点,即成功解决问题不仅需要掌握问题的内在逻辑,更需要对不恰当策略进行抑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人都需要抑制控制的参与,三者在抑制控制效率上没有差异;数字比类型对抑制过程有影响,但仅限于图片推理问题。  相似文献   
920.
循证实践正在成为西方心理治疗发展的主流方向。但如何理解循证实践的"证据"仍是见仁见智。部分社会大众甚至心理学专家仅将"循证"当作一种"修辞"或"时尚",顾名思义地界定"证据",或按主观信仰随意地选择与应用"证据"。文章以"证据"为研究焦点,试图建构系统理解"证据"的全面图景,探讨了心理治疗循证实践中关于"证据"的4个基本问题:(1)从历史考察与理论分析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心理治疗为什么需要证据";(2)从证据的类型范围、生产者及存在形式三个视角,描述了"心理治疗存在哪些证据";(3)从证据的科学程度、研究设计的严谨程度及解决实践问题的契合程度出发,阐述了"哪些证据才是好的证据";(4)从6个步骤推广证据及创新研究设计两个方面展开,分析了"在现实世界中如何推广与应用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