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4篇
  免费   415篇
  国内免费   10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151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217篇
  2009年   219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230篇
  2006年   218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5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情绪感染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情绪是一种具有组织性, 深刻内涵, 并且持续变化的心理状态。人们可以通过捕捉他人的情绪来感知周边人的情感变化, 这一交互过程被称为情绪感染。当前关于情绪感染形成机制的理论假设主要包括模仿-回馈机制、联想-学习机制、语言调节联想机制、认知机制、直接诱导机制等, 其中模仿-回馈机制得到了大多数学者们的接受。在情绪感染的形成过程中, 个体差异性、性别、文化构成了主要的调节变量, 它们影响着个体情绪感染的强度变化。近年来, 情绪感染理论研究从个体情绪感染的机制研究转向群体内部个体间的情绪感染交互作用研究, 循环效应被用于解释成员间的情绪感染过程。在未来的研究中, 应注意以下方面:1)个体差异性对情绪感染的感知程度的系统研究; 2)群体成员间的情绪感染机制研究, 特别是群体负面情绪的交互作用研究; 3)情绪感染理论在服务管理等人员交互性强的行业内的实践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942.
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感恩是当前积极心理学的热点课题, 是指个体用感激情绪了解或回应因他人的恩惠或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的一种人格特质。感恩对于个体幸福感具有独特的预测作用, 中介模式和调节模式两种理论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解释。感恩干预可有效增加个体感恩水平, 进而提升幸福感, 其策略主要包括感恩记录、感恩沉思和表达感恩行为等。明晰感恩的概念与结构、完善测量工具、拓展并深化中介与调节机制、发展有效的干预策略、开展儿童青少年研究, 以及跨文化或本土化研究是该领域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43.
单西娇  李寿欣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1):1684-1691
在众多的实验基础上, 研究者提出了分析视觉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模型”和“资源灵活分配模型”, 而两个模型在以下三方面存在着争论:(1)视觉工作记忆中保存的项目精度是否是固定的, (2)资源分配的模式是连续分配的还是以量子化模式分配的, (3)存储单元是以特征为单元还是以客体为单元。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应加强对视觉工作记忆容量单元的探讨, 探索应用新的研究方法, 控制影响视觉工作记忆容量的空间因素等。  相似文献   
944.
所谓长度效应指随着加工长度的变化, 时距加工机制在认知或神经层面会表现出不一致。近20年来, 关于时距加工是否会出现长度效应存在共同机制假设和差异机制假设两种观点。共同机制假设主张不同长度的时距加工认知或神经机制相同, 且该机制可被标量计时模型解释; 而差异机制假设主张不同长度时距加工的认知或神经机制存在差异, 2~3s、1s、1/2s及1/3s等是区别不同机制的分界位置。文章还指出四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即已获证据的可靠性问题、判定标准的多元化问题、分界位置的确定性问题及理论模型的适用性问题。  相似文献   
945.
群际接触理论——一种改善群际关系的理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群际接触假说基础上形成的群际接触理论表明, 群际接触具有改善群际关系、减少群际偏见的作用。围绕群际接触理论的最新研究拓展了研究对象, 研究了群际接触对外显和内隐偏见的降低作用, 间接接触的作用也开始被重视。群际接触减少偏见的作用机制涵盖依存关系、群际互动、情绪因素和认知因素四个方面。在对平等的地位、共同的目标、群际合作以及权威、法律的支持几个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跨群体友谊的重要性。在未来的研究中, 需要注意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完善群际接触理论的理论体系, 对不良的群际接触予以重视, 并注意与其他相关理论相结合, 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审视群际接触理论。  相似文献   
946.
947.
成就动机和性别对风险倾向的预测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洁  高定国 《应用心理学》2005,11(3):214-221
研究通过对等同绝对值(CE)的比较将冒险倾向转换为可以量化比较的变量,旨在探讨成就动机和性别在经济获益和损失的各种概率情景下对冒险倾向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高低成就动机组并没有表现出冒险倾向的显著差异。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发现,成就动机中的回避失败维度与获益情景下的冒险倾向相关显著,而追求成功维度与各个情景下的相关都不显著。以回避失败维度聚类得到的高低回避失败组,体现出来的冒险倾向趋势显示高回避失败组的被试在获益低概率、获益中等概率、获益高概率、损失低概率、损失中等概率和损失高概率6种情景下都更加回避冒险,而且两组等同绝对值中位数的差异在获益中等概率和获益高概率两种情况下达到显著。另外,冒险倾向的性别差异只在损失中等概率和损失高概率两种情景中达到显著,这两种情况下都是女性更冒险,这与传统的女性更保守的刻板印象不同。  相似文献   
948.
试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健 《道德与文明》2005,1(5):58-62
系统地确立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为我国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价值取向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人本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公民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是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为确立我国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目标、性质、模式、内容和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路径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49.
网络功能设计的伦理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功能设计的功利价值导向导致网络用户不同程度的感知异化、能力异化和社会角色异化,引发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伦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是加强伦理因素在网络功能设计的评估和控制中的作用,以此来影响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网络的社会管理和相应的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950.
This paper first provides a brief survey of a possibilistic handling of default rules. A set of default rules of the form, “generally, from α deduce β”, is viewed as the family of possibility distributions satisfying constraints expressing that the situation where α and β is true has a greater plausibility than the one where a and - β is true. When considering only the subset of linear possibility distributions, the well-known System P of postulates proposed by Kraus, Lehmann and Magidor, has been obtained. We also present two rational extensions: one based on the minimum specificity principle and the other is based on the lexicographic ordering.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presents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ree desirable properties for a consequence relation that capture default reasoning: Rationality, Property Inheritance and Ambiguity Preservation. An experiment i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13 patterns of inference for the test of these properties. Our experimental apparatus confirms previous results on the relevance of System P, and enforces the psychological relevance of the studied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