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2篇
  免费   383篇
  国内免费   10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5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幽默是指在个人、群体或组织中产生积极情绪或认知的沟通行为.幽默不仅能降低员工的工作压力、减少人际冲突,还能提高组织绩效.笔者结合最新研究证据重新对幽默的概念、理论进行了梳理诠释,从组织内幽默与个体职业健康的关系、对工作绩效的预测机制和领导幽默等三方面介绍了幽默对组织内校标的影响,最后对组织背景下幽默行为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12.
欺骗判断与欺骗行为中自我控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欺骗判断与欺骗行为有着不同的心理机制, 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增强人际间的信任和团队的长远利益。采用行为学实验从两种视角下考察自我控制对欺骗的影响。实验1采用材料评定的方法考察了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能力状况对欺骗判断的影响, 结果发现对比高自我控制能力的人, 被试更倾向于认为低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更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产生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实验2采用颜色Stroop任务考察了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资源衰竭状况对欺骗判断的影响, 结果发现当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资源衰竭时, 在评价他人为自己利益去欺骗、为他人利益去欺骗以及在特定情境中欺骗倾向上, 没有发现任何显著的主效应或交互作用。实验3采用视觉−感知任务来考察不同水平的自我控制能力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结果发现, 对比高自我控制组, 低自我控制组有更多的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实验4采用颜色Stroop任务和视觉−感知任务来考察自我控制资源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结果发现, 对比控制组, 自我控制资源衰竭组有更多的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在进行欺骗判断时, 相比自我控制资源状况, 个体会优先识别他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水平来判断其是否具有欺骗动机或欺骗倾向。在欺骗行为中, 高自我控制能力的个体, 能够更好地抑制自私动机, 更多的考虑长远利益, 出于自身利益去欺骗的可能性会更小; 自我控制资源充足的个体, 更有可能会经得住诱惑, 自私自利的欺骗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也会更小。  相似文献   
213.
李婧  陈安涛  陈杰  龙长权 《心理学报》2016,48(11):1410-1422
先前的研究中没有清晰分离类别属性归纳任务中分类过程与属性推理过程的ERP特征。本研究采用了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 通过在词语型类别属性归纳任务的结论呈现阶段分开呈现结论类别和结论属性, 探讨了类别属性归纳中分类过程和属性推理过程的ERP特征。实验结果显示:在结论类别呈现阶段, 结论无关类别比结论关联类别诱发了更大的N400, 表明N400与类别属性归纳中的语义分类过程密切相关。在结论属性呈现阶段, 无论是在类别关联还是在类别无关条件下, 不一致属性比一致属性均诱发了更大的前部N2成分, 反映了属性知觉上的失匹配或规则的违背。随后, 在300~400 ms的时间窗口发现, 一致属性比不一致属性在前部脑区诱发了更大的类似于P3a的正偏转, 反映了对一致属性的更多关注。同时, 实验还发现, 当结论类别与前提类别关联时, 在300~400 ms的时间窗口, 一致属性比不一致属性在后部脑区也诱发了更大的类似于P3b的正偏转, 反映了推理预期的满意程度; 随后, 在400~600 ms的时间窗口, 不一致属性比一致属性在后部脑区诱发了更大的正偏转, 这与推理规则的违反相关。  相似文献   
214.
通过3个实验探讨情绪概念加工与情绪面孔知觉是否存在相互影响, 以及加工深度对两者关系的影响。实验1采用情绪面孔启动范式, 探讨较深的情绪概念加工层面对情绪概念与情绪面孔的关系的影响。实验2更改概念任务, 探讨较浅的概念加工层面对两者关系的影响。实验3缩短启动面孔呈现时间, 探讨较浅的面孔知觉层面对两者关系的影响。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情绪概念加工与情绪面孔知觉确实存在相互影响; (2)概念加工深度影响两者关系的方向性, 在较深的概念加工层面, 两者的关系是双向的, 在较浅的概念加工层面, 两者的关系是单向的; (3)知觉加工深度也影响两者关系的方向性, 在较深的知觉加工层面, 两者的关系是双向的, 在较浅的知觉加工层面, 没有发现两者的相互影响。本研究为抽象概念的具身表征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215.
研究选取634名幼儿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应用多层线性模型,在班级和个体两个层面上,探讨教师期望对幼儿人格的影响,并考察师幼关系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1)个体层面和班级层面教师期望对师幼关系均有显著预测作用。(2)个体层面上教师期望对人格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和亲社会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班级层面,班级平均教师期望对认真自控有显著预测作用。(3)个体层面上,师幼关系是教师期望影响人格的认真自控、外倾性、亲社会性和情绪稳定性的中介变量;班级层面上师幼关系无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16.
采用双任务范式,探讨了加工焦点性和进行中任务负荷对不同认知方式大学生前瞻记忆的影响。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探讨进行中任务与前瞻记忆任务加工的焦点性和加工类型的一致性对不同认知方式大学生前瞻记忆的影响;实验二探讨进行中任务负荷对不同认知方式大学生在在焦点加工和非焦点加工条件下前瞻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焦点加工条件下的前瞻记忆成绩高于非焦点加工,且不受进行中任务负荷的影响;不管进行中任务与前瞻记忆任务的加工类型是否一致,在进行中任务负荷较高且非焦点加工条件下,场独立大学生的前瞻记忆成绩高于场依存大学生。本研究结果支持多重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217.
中国公安机关警察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元分析考察中国公安机关警察基于SCL-90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元分析共纳入文献67篇, 研究发现:(1)警察心理健康状况较正常人差, 两者在绝大多数因子上差异显著, 只有在与常模一比较时在人际敏感因子上效应量没有达到显著(d = 0.05, p = 0.142 > 0.05)。(2)警察心理健康状况与军人相当, 两者在5个因子存在显著差异(d = −0.16~0.21, p = 0.000~0.041 < 0.05), 但是绝大多数效应量都在小范围以内。(3)除性别外, 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警种、地区、样本容量等因素对研究结果有影响。以后的调查研究应该注意这些变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18.
药物成瘾是一类精神及行为障碍, 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毒蕈碱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 M受体)属于胆碱能受体, 分5种亚型。行为学研究表明, 干预M受体能有效影响药物成瘾行为, 但其神经机制还亟待探索。阿片类药物与精神活性药物均能激活中枢多巴胺系统, 而M受体与多巴胺系统在多个脑区产生了交互作用。其中激动M2及M4受体抑制了多巴胺系统功能, 而激动M5受体增强了多巴胺系统功能, 与干预M2、M4、M5受体对药物成瘾行为的影响相对应。以上证据提示, 干预M受体可能通过影响多巴胺系统对药物成瘾起作用。  相似文献   
219.
李小平 《心理科学》2016,39(5):1033-1039
摘 要:本文首先提出了Linda问题的概念范畴情境化视角。该视角认为,Linda问题中的T与F的范畴与分别同T&F中T与F的范畴并不一定相同,当T&F中的T和F至少有一者的范畴较相应的T或F有较大的扩大,且同时另外一者至少较相应T或F有略微的扩大时,就有可能导致T&F>T或T&F>F为合理判断而非谬误的情形,因而至少不能将所有的T&F>或T&F>F的判断都归为谬误。本文通过三项研究发现,被试对T&F中T与F和T与F的专业性判断并不完全相同;排除女权的专业性合取事件<女权的专业性独立呈现且出纳的专业性合取事件<出纳的专业性独立呈现者,所谓谬误水平显著下降;对Linda问题的排序项增加“专业的或职业的”限定词,以增加相应概念范畴的稳定性,显著减少合取谬误。这些结果说明,Linda问题的概念范畴情境化视角获得了支持。  相似文献   
220.
People unavoidably provide reasons for their words and deeds when reasoning in a language-game.Wittgenstein thinks that when people in different language-games argue with one other,they insist on adopting a doubtful attitude toward the reasons provided by the other side.His use of the term "language-game" here is a metaphor,and implies that people in different cultures can scarcely reason with one another.Indeed,according to Wittgenstein's consideration of concepts of logic in On Certainty,language-games are incompatible with one another because their internal logic and reasons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However,in his discussion of empirical propositions Wittgenstein has also shown u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intemal reasons of one language-game can transmit beyond its own borders and be valid in another language-ga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