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5篇
  免费   380篇
  国内免费   1033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217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5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吴建校  曹碧华  陈云  李子夏  李富洪 《心理学报》2022,54(10):1167-1180
认知控制的主要研究范式之一是任务切换。以往研究发现切换代价受到认知控制层级性的调节, 但鲜有研究探索这一调节过程的动态神经机制。本研究通过嵌套的线索-任务切换范式考察不同层级任务切换代价的差异及其神经机制。在实验中, 要求被试完成高低两种层级任务, 低层级任务要求被试判断数字大小(或奇偶); 高层级任务则须先加工数字的某一语义特征(如当前数字是否是偶数), 然后进行大小判断。行为结果表明, 高层级任务切换代价显著大于低层级任务切换代价。线索锁时的脑电结果表明, 层级效应最早出现于P2成分, 切换效应(切换与重复之差)在CNV成分上受到任务层级的调控, 反映了在任务目标重构阶段给予高层级任务更多的选择性注意以及更高的主动性控制。目标锁时的脑电结果表明, 在N2及慢波(SP)成分上, 高层级任务切换与重复的波幅差异相比低层级任务显著更大, 反映了在抑制旧任务集与重构新反应集的过程中增强的反应性控制。这些结果为任务设置重构论和认知控制的层级性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2.
许多企业采用人工智能服务应答顾客需求, 然而多项研究指出用户并不总是对此感到满意。本研究围绕着用户对AI的心灵知觉的产生和影响, 探索了驱动用户对AI服务态度的关键因素及使用促进策略, 包括(1)机理分析层面:用户与AI早期接触的线索和体验因素如何使得人们产生了AI“擅长计算却缺乏感受”的心灵知觉?(2)调节作用层面:不同的用户内部状态和AI外部特征怎样调节了这种心灵知觉的形成和激活?(3)促进策略层面:将AI拟动物化和提供技术援助为何能借助心灵知觉使得用户在更广泛的场景中接受来自AI的服务?本研究试图在学理层面构建一个基于心灵知觉理论的新型AI服务接受模型, 为从理论上解释用户对AI服务的矛盾态度提供心理学参考; 同时试图在实践层面上借助心灵知觉理论提出两种促进用户接受AI服务的路径方法, 为企业在服务中提升AI的应用效能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3.
基于141篇文献的149项独立研究, 研究样本总人数达46261人的数据, 对挑战性-阻碍性二元压力及其亚组与员工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元分析, 并检验了文化差异(权力距离、长-短期导向、个人-集体主义)、数据来源以及数据收集时间点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 (1)挑战性压力及其亚组工作复杂性、任务冲突对员工创新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阻碍性压力对员工创新存在显著负向影响。(2)文化差异性(个人-集体主义)对挑战性压力与员工创新的关系有调节作用, 文化差异性(权力距离高低、长-短期导向、个人-集体主义)对阻碍性压力与员工创新的关系有调节作用。(3)数据来源对二元工作压力与员工创新的关系有调节作用, 当员工创新数据来自自我评价时, 挑战性压力、阻碍性压力与员工创新关系的强度更强。(4)数据收集时间点仅对挑战性压力与员工创新的关系有调节作用, 横截面研究设计下, 挑战性压力与员工创新的关系更强。  相似文献   
94.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具有多元文化经历。多元文化经历是指个体具有直接或间接与外国文化元素或人群进行交互的经历。拟从领导者发展(leader development)和领导力发展(leadership development)两个层面, 全面地探讨多元文化经历对企业领导者能力形成及发展的影响:第一, 探讨多元文化经历对领导者能力发展(包括个人层面、关系层面和社会层面能力)的影响及内部机制; 第二, 探讨多元文化经历对领导力发展(包括领导力涌现、领导力选拔和领导力效能)的影响及内部机制。项目成果不仅能够丰富领导者能力形成与发展等组织管理相关理论, 还能为企业的全球化管理及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5.
随着近几年视频聊天的兴起,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索视频聊天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相较于传统通讯技术, 视频聊天具备了视听结合与即时互动的特征; 但同时, 作为数字媒体, 视频聊天仍然保持了传统屏幕媒体二维性的特征。汇总以往视频聊天与儿童学习的实证研究发现, 与录制视频教学比较, 视频聊天在婴幼儿词汇学习(d = 0.33)和动作学习(d = 0.90)上的教学效果更佳; 同时, 视频聊天也能够使婴幼儿在教学过程中保持较高的注意水平(d = 0.90)。视频聊天对儿童远距离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上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视频聊天也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应用于特殊儿童的干预中。未来研究仍需关注扩大视频聊天学习中儿童被试的年龄范围、共同观看者的不同支持行为对儿童视频聊天学习的效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羧化不全骨钙素(ucOCN)是骨中成骨细胞分泌的特异性蛋白, 因其在调控神经发育、神经可塑性等中的重要角色而受到神经科学领域关注。“骨-脑”串联“对话”是骨内分泌-神经介导的应答系统, ucOCN透过血脑屏障后介导单胺类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神经再生及基因表达等机制, 进而作用于海马CA3区、扣带回等脑区功能发挥来调节抑郁发生及改善。而ucOCN作为骨源性力学刺激敏感基因, 运动上调其表达后进入血液循环, 通过介导5-HT/GABA分泌、HPA轴功能、炎症反应、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表达或信号途径(如GSK3β/β-catenin、TLR4/miR-223/NLRP3等)激活等来实现“骨串联脑”, 发挥运动抗抑郁作用。通过对骨源性因子ucOCN介导脑区功能变化从而实现运动抗抑郁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梳理, 一方面有助于更深入了解骨内分泌功能, 另一方面为抑郁发生、改善和运动抗抑郁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7.
眼动追踪技术因干扰性低、客观性强、获取数据丰富而准确等优点, 被广泛应用于行为决策研究。通过操纵眼动过程, 可使决策结果按照预期的方向改变, 建立决策过程和结果的因果链, 为决策的干预研究提供思路。基于外源性眼动操纵、注视追随操纵这两类研究, 介绍了行为决策领域眼动操纵的基本方法及原理、常见操纵指标、操纵效果, 并分析和讨论了不同操纵类别的优缺点。在实验设计中考虑决策者策略及偏好的差异, 结合计算建模等方法进一步丰富操纵指标和分析方法, 并将该方法的优势拓展到其它领域是眼动操纵研究未来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8.
同一个道德决策情景使用外语(相比母语)呈现时, 个体会表现出更强的功利性倾向, 即道德外语效应。随着研究的深入, 结论并不一致。本研究运用元分析方法首次探讨了语言类型(母语vs. 外语)对道德判断中功利性倾向的影响, 并分析了相关的调节变量。通过文献检索及梳理, 共有19篇文献46个独立样本97个效应量符合元分析标准(N = 9672)。结果显示存在较小但稳定的道德外语效应(g = 0.23); 调节效应分析表明, 道德外语效应受故事类型的影响, 在个人道德两难故事中存在较小但稳定的外语效应(g = 0.32), 但在非个人道德两难故事(g = 0.11)与日常道德评价故事中(g = 0.12)不存在外语效应; 非个人道德两难故事中的外语效应受记分方式的影响, 多点记分在该故事类型下存在效应(g = 0.27), 二点记分不存在效应(g = 0.05); 性别和语系类型没有显著的调节效应。这些结果表明语言类型对个体面对道德困境时的选择倾向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道德故事类型和记分方式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99.
阅读与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 ToM)在儿童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梳理文献发现两者可能存在双向促进作用。儿童通过与家长或老师的共享阅读, 启动联合注意, 使用心理状态术语进行对话, 进一步根据社会想象力, 模拟社会互动, 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另一方面, 在阅读过程中, 心理理论能够助力儿童从宏观的阅读观的建立、元认知阅读策略的使用、故事情境模型的构建, 到微观具体的短语、句子、语篇和多文本的理解等能力的提高, 这些证据揭示了心理理论可以从多方面促进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进一步的神经生理证据发现, 阅读和心理理论这两个过程的神经活动是有一定重叠的。由此推测, 两者可能具备潜在的双向促进关系。未来需要更深入和长期的纵向追踪研究为两者的关系提供丰富的实证证据。此外, 还应进行更多中国的低龄儿童的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线上课程的盛行, 也应更多关注多媒体内容阅读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
贬损型幽默指包含贬损意味同时令人发笑的信息。释放论、优越论、失谐?解决理论与良性进犯理论尝试解释了其心理机制。贬损不一定好笑,群体身份和态度、接收者与贬损对象的心理距离以及人格、文化差异等均会影响幽默效果。贬损型幽默可以起到释放偏见与表达社会支配倾向的作用,对人际交往的作用则不一致。贬损型幽默的整合性过程模型串联描述了贬损型幽默的机制、前因和后效,可作为未来研究的框架。未来亦可继续探讨贬损型幽默的消极影响,以及其对群际关系和社会公平的潜在积极作用,并关注到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贬损型幽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