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5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该研究基于自我差异理论与自我验证理论探究自拍照编辑与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积极反馈与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采用自拍照编辑问卷、线上自拍照积极反馈问卷、一般自我概念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550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自拍照编辑的频率、积极反馈、自我概念、主观幸福感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自拍照编辑的频率通过三条中介路径影响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通过积极反馈的中介作用;通过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通过积极反馈及自我概念的链式中介作用;(3)积极反馈与自我概念在自拍照编辑的频率与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自拍照编辑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作用机制,为女大学生健康使用社交网站及社交网站的功能完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2.
王财玉  雷雳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7):1245-1257
社会责任消费是指消费者通过个人努力来促进促进环境保护和社会良性发展的一种消费模式。社会责任消费结构与测量从单一维度逐渐过渡到了多维度, 并涵盖了从产品获得、使用到购后垃圾处理的整个过程。从影响社会责任消费的心理距离来看, 社会责任消费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三类:进化心理机制阐述了作为人类进化结果的亲社会偏好是如何影响社会责任消费的, 属于远端机制; 社会规范机制阐述了外部的社会规范(命令性规范与描述性规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属于中端机制; 态度-行为(意愿)模型则主要阐述了消费者内部心理因素的影响, 属于近端机制。随着消费者社会责任消费影响力的扩大, 企业纷纷重视其自身社会责任行为, 并由此衍生出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导向的营销策略, 然而其效果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文章最后指出了已有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一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3.
通过两个实验深入探讨了前提项目间差异对儿童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表现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1)多样性效应受多样组和非多样组之间差异(前提项目间差异)大小的影响,在减小两组差异的前提下,5~6岁儿童尚未表现出多样性效应;除个别任务外,8~9岁儿童表现出多样性效应(实验1)。(2)对前提图片的形状差异进行数量化处理后发现,儿童在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任务上的归纳判断力度随前提项目间差异的增大而增强;在前提项目间差异很小的情况下,10~12岁儿童也没有运用多样性信息进行推理;当前提项目间差异很大时,被试表现出多样性效应(实验2)。  相似文献   
74.
探讨了表情因素作为身份特征对多身份追踪中分组效应的影响。采用多身份追踪范式, 8个客体为表情图片(正性、负性、中性)其中4个为目标, 对45名被试进行了有无眉毛线索对追踪表现影响的测查。实验条件分别为:目标表情与非目标表情完全不相同组(4水平, 简称分组)、目标表情与非目标表情都由两种相同数量的表情混合组成(3水平, 简称配对)与基线组(8个客体表情相同)。发现分组水平的成绩显著优于基线组, 配对水平的成绩显著低于基线组, 并表现出了负性表情的追踪优势; 另外, 有无眉毛线索对追踪表现无显著影响。这一结果说明多身份追踪中存在基于表情特征的分组效应, 负性表情的分组知觉高于正性表情。  相似文献   
75.
以38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以及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适应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主动性人格、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适应与学业成绩四个变量相互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学业自我效能感在主动性人格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学习适应并不在主动性人格与学业成绩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学业自我效能感在主动性人格对学习适应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6.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作为非侵入性可视化成像方法, 且数据采集简便易行, 已成为探索阿尔兹海默症及轻度认知障碍脑功能变异的主要成像手段。近年来静息态研究显示在其前驱症状期轻度认知障碍阶段患者已显现出静息态脑网络的变异, 而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网络改变更加弥散。研究发现随着病程推进, 患者显示出默认网络连接逐渐减弱以及额叶认知网络连接先增强后减弱的整体趋势。此外, 脑结构和功能网络的改变并非单向因果关系, 二者在病程进展中存在交互作用。未来研究可以从诊断的标志性神经通路、疗效的大尺度脑网络标记, 以及疾病的异质性等角度入手, 进一步探索静息态脑网络作为阿尔兹海默症诊断和病程监控指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7.
为探讨师生关系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并着力考察专业认同和导师负面评价恐惧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研究生师生关系感知问卷、专业认同量表、害怕导师负面评价量表对458名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师生关系可正向预测研究生自我效能感;专业认同在两者间起中介作用;(2)导师负面评价恐惧在师生关系通过专业认同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模型后半段起调节作用,即对于导师负面评价恐惧较高的研究生来说,专业认同对其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揭示了师生关系对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8.
A quite popular approach to solving the Causal Exclusion Problem is to adopt a counterfactual theory of causation. In this paper, I distinguish three versions of the Causal Exclusion Argument. I argue that the counterfactualist approach can block the first two exclusion arguments, because the Causal Inheritance Principle and the Upward Causation Principle upon which the two arguments are based respectively are problemat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unterfactual account of causation. However, I attempt to show that the counterfactualist approach is unable to refute a sophisticated version (i.e. the third version) of the exclusion argument in that the Downward Causation Principle, a premise of the third exclusion argument, is actually implied by the counterfactual theory of causation. Therefore, even if other theories of causation might help the non‐reductive physicalist to solve the exclusion problem, the counterfactual theory of causation cannot.  相似文献   
79.
设计了两个实验任务,探讨了颜色、大小和形状对68名8~10岁儿童归纳推理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相似性任务中,当测试图片分别与两组前提图片在大小和形状(颜色)上一致时,儿童认为测试图形与大小一致图形具有相同属性;当测试图片分别与前提图片在形状和颜色上一致时,儿童倾向于选择形状一致图形具有的属性。在变化性任务中,当两组前提图片分别在大小和形状上变化,而测试图形与前提组图形不同时,儿童认为测试图形与大小变化图形具有相同属性;当两组前提图片分别在颜色和大小(形状)上变化时,儿童的选择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同时变化每组前提图片的两个特征差异不显著,表明单独变化颜色、大小和形状来构成推理任务是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80.
绿色消费具有道德属性, 消费者既有可能是为了建构道德身份, 实现自我保护或自我提升(自我导向), 也有可能是源于内在的道德信念, 实现对环境的关心(环境导向)。基于身份建构的绿色消费会导致行为不稳定、甚至撒谎和盗窃等, 其心理机制是道德自我调节; 基于环境关心的绿色消费则与之相反, 它植根于更广泛的道德联想网络, 与节俭、自我控制等紧密相关, 道德认同机制在其中发挥作用。那么, 究竟是身份建构还是环境关心呢?在阐述调节因素基础上, 我们构建了基于个体生活方式的绿色消费模型, 从个体差异的视角回答了该问题。未来研究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