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4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30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etiology underlying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erceived stress, concurrently and longitudinally. In study 1, we used the twin sample from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 to Adult Health (Add Health IV)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bout 70%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erceived stress was due to genetic influences. In study 2, we used the twin sample from the Midlife in the United States Survey (MIDUS I and II) to examine the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underlying the longitudi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erceived stres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continuity in perceived stress was primarily accounted for by genetic influences, and changes in perceived stress were mainly due to nonshare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The continuity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erceived stress was largely accounted for by genetic factors, and nonshared environmental factors made greater contributions to changes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erceived stress. Among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the genetic components in conscientiousness and neuroticism made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s to the genetic link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erceived stress across both studies. Copyright © 2017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相似文献   
92.
检验了内部人身份感知(PIS)和基于组织的自尊(OBSE)在组织支持感(POS)对组织认同的影响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采用多样本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通过对中国2家企业的员工的问卷调查所获取的452份有效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POS对PIS和OBSE有直接的显著影响;(2)同时借助于PIS和OBSE的中介作用对组织认同产生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
为了探讨权力感对建议寻求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一基于组织背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02名企业员工进行了施测,初步发现了权力感、自信及建议寻求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二以119名学生为被试,采用实验的方式,再次验证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三以179名学生为被试,采用实验的方法,发现了谦卑对"权力感-自信-建议寻求"关系的负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94.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广东省某职业技术学院600名大学生,通过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PASS学业拖延量表,及报告个人家庭的经济状况,考察了手机成瘾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并探讨了学业拖延在手机成瘾和学习倦怠中的中介作用,及经济状况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1)学业拖延是手机成瘾和学习倦怠的中介变量;(2)手机成瘾通过学业拖延对学习倦怠产生的间接影响受个体经济状况的调节。  相似文献   
95.
李婧  陈安涛  陈杰  龙长权 《心理学报》2016,48(11):1410-1422
先前的研究中没有清晰分离类别属性归纳任务中分类过程与属性推理过程的ERP特征。本研究采用了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 通过在词语型类别属性归纳任务的结论呈现阶段分开呈现结论类别和结论属性, 探讨了类别属性归纳中分类过程和属性推理过程的ERP特征。实验结果显示:在结论类别呈现阶段, 结论无关类别比结论关联类别诱发了更大的N400, 表明N400与类别属性归纳中的语义分类过程密切相关。在结论属性呈现阶段, 无论是在类别关联还是在类别无关条件下, 不一致属性比一致属性均诱发了更大的前部N2成分, 反映了属性知觉上的失匹配或规则的违背。随后, 在300~400 ms的时间窗口发现, 一致属性比不一致属性在前部脑区诱发了更大的类似于P3a的正偏转, 反映了对一致属性的更多关注。同时, 实验还发现, 当结论类别与前提类别关联时, 在300~400 ms的时间窗口, 一致属性比不一致属性在后部脑区也诱发了更大的类似于P3b的正偏转, 反映了推理预期的满意程度; 随后, 在400~600 ms的时间窗口, 不一致属性比一致属性在后部脑区诱发了更大的正偏转, 这与推理规则的违反相关。  相似文献   
96.
探讨了负性情绪对大学生多目标追踪能力的影响以及其影响机制。实验要求被试在观看国际情绪图库中的负性或中性图片后,完成多目标追踪和点探测任务,同时设置基线条件作为对照。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和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考察不同情绪图片条件下被试的诱发情绪状态。研究结果发现:(1)被试观看负性情绪图片后状态焦虑程度和抑郁量表评分显著提高,观看情绪图片有效诱发了被试的负性情绪;(2)基线条件下的被试追踪正确率显著低于中性条件,基线条件和负性图片条件下的追踪正确率无差异,说明训练可以提高被试的多目标追踪能力,但负性情绪抑制了被试在基线追踪任务中的训练效果;(3)负性图片条件下的点探测觉察率显著低于中性图片条件,说明负性情绪影响了被试的注意资源分配。研究结果表明:负性情绪可能干扰了被试目标导向的注意系统,使得个体更易受刺激驱动的注意系统影响,并且在追踪过程中影响被试中央执行系统的抑制和转移功能。  相似文献   
97.
骆元静  杜旌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2):1819-1828
非正式信息是变革前信息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变革决策和执行有潜在的影响。围绕组织变革前非正式信息开展以下研究:(1)探究组织变革前非正式信息的内涵和结构; (2)基于心理因应和认知重构机制, 探索员工获取非正式信息之后, 其变革认知和情感的动态调整过程; (3)研究潜在的组织变革决策→非正式信息反馈→再决策过程, 即变革领导者通过获得员工变革认知和情感的反馈, 进行渐进决策优化的过程。研究结果能丰富变革沟通理论和指导我国变革实践。  相似文献   
98.
刘颖  翟晶  陈旭 《心理科学》2016,39(1):109-115
情绪调节是依恋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依托Gross的情绪调节理论和相关认知神经证据,阐述了三种依恋风格者的情绪调节特点。焦虑型依恋调节负性情绪时存在注意分配的优势和表达抑制的不足;调节正性情绪时还采用了情景选择和情景修正策略。回避型依恋调节两种效价情绪均使用了表达抑制,调节正性情绪时还使用了认知重评。安全型依恋使用认知重评、注意分配和情景修正策略,效价差异不突出。探讨依恋与情绪调节的关系,有利于改善非安全型依恋的情绪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99.
试论现代社会变化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现代社会变化的特点与心理问题的内在关系,现实的社会变化对人们心理健康既有积极影响,也有很大危害.焦虑等心理障碍的发生与社会变化的非理性因素有密切关系.在促进社会发展中要考虑社会变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后果,根据心理卫生的要求扬优抑劣,尽量避免或减少其对心理的劣性刺激.  相似文献   
100.
如何保障和守护临床试验研究中受试者的权益?这既是医生、患者(受试者)、工业界与公众注目的问题,也是医院伦理委员会工作面临并要解决的基本而至关重要的问题.从华西医院伦理委员会工作角度出发,分析了临床试验研究中的权益冲突和对受试者权益的科学、伦理与政策守护的要素,论述了如何保障受试者权益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