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4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30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听障者阅读时是否激活语音信息是听障者阅读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使用眼动技术,采用绕口令材料,考察口语经验和阅读能力对听障大学生汉语阅读中语音激活的影响。结果发现,口语经验较多且阅读能力较高(OHRH)的听障大学生的绕口令效应大于口语经验较少但阅读能力较高(OLRH)的听障大学生,OLRH组的绕口令效应大于口语经验较少且阅读能力较低(OLRL)的听障大学生。局部指标分析发现OHRH和OLRH组在早期和晚期指标上均存在绕口令效应,OLRL组只在晚期指标上才出现绕口令效应。结果表明,口语经验和阅读能力影响听障大学生汉语阅读中的语音激活。  相似文献   
82.
Previou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affective empathy, rather than cognitive empathy, significantly predicts people’s altruistic sharing behavior in economic games. However, most of these studies were conducted in Western populations. There might b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empathy and altruism due to different levels of empathy between Western and Asian individuals. In this study, we measured different aspects of empathy in Chinese adults as well as their allocation offers in the dictator and ultimatum games. We found that cognitive empathy, but not affective empathy, wa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adults’ altruistic sharing behavior in the two economic games. Subjective family income was also revealed to be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individuals’ altruism in the ultimatum game, such that people with lower subjective family income tended to be more generous. Potential implications of our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3.
This research examines change in lifetime drug use frequency among three drugs, marijuana, alcohol and inhalants, and antisocial behaviors using a cohort longitudinal model. Findings indicate marijuana and alcohol use increases with grade level. Inhalants are the only drugs which use decline with grade level. Focus of the paper is whether the use of these three drugs is a normal part of adolescent development. Using three determinants: associations between drug use and grade and scores on an antisocial behavior scale; and percent of abstainers; the authors determined none of the three drugs represent normal deviance. Data are from 2008 thru the 2014 the Caring Communities Youth Survey (CCYS). The concept of normal deviance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4.
喙内侧被盖核(RMTg)位于腹侧被盖区(VTA)的尾部, 富含抑制性的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RMTg是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的一个综合调节器.它的GABA能神经元接受外侧缰核(LHb)的输入, 然后投射到VTA多巴胺能神经元, 进而抑制多巴胺的释放.这三个脑区是奖赏环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RMTg在阿片类物质激活的奖赏环路中尤为重要.阿片类物质主要通过抑制RMTg GABA能神经元使VTA多巴胺能神经元去抑制, 进而激活奖赏系统.因此, RMTg有望成为治疗药物成瘾(尤其是阿片成瘾)的一个重要靶点.此外, 胆碱类物质作用于RMTg的毒蕈碱受体能够抑制阿片类物质诱导的奖赏效应.未来研究应深入探讨RMTg调控的负性奖赏环路, 这对弱化觅药动机,促进消退和戒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5.
年龄与路径知识习得的关系是空间与认知老化两大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老年人在面对不同的路径学习环境时呈现出不同的认知老化表现。以往与年龄相关的路径知识习得能力变化的研究, 主要支持了认知老化衰退理论。然而近来发现随着年龄增长, 老年人保留了一种空间认知补偿能力。由此, 在对前人文献进行回顾和反思的基础上, 整合路径知识习得的认知老化表现及机制以探究缓解空间认知老化可能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6.
周静  谢天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5):914-925
物质主义的经典研究分别从人格、价值观、目标和需要的角度界定和理解物质主义的相关现象。自我概念一直是贯穿物质主义研究的线索, 但直到最近研究者才试图以它为理论基点统摄与整合已有研究。相关研究表明, 物质主义者对自我的评价较低, 表现为低自尊、权变性自尊; 对自我的认识具有不一致性, 表现为自我概念不清晰、外显-内隐自尊分离、以及自我差距(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最近出现的两个综合理论——物质主义的自我逃离理论与物质主义的认同目标追求理论提出, 物质主义是个体将物质拥有作为逃避自我的方式或满足自我认同动机的手段。这两个理论弥补了现有物质主义研究缺乏整合性理论的不足。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借鉴有关自我概念的理论, 超越单纯的物质主义者自我匮乏的思路, 从而做出更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87.
不同社会群体特征对内隐领导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发现,中国人内隐领导理论的内容由个人品德、目标有效性、人际能力和多面性四个因素构成。不同的年龄、职业和教育水平等评分者的特点,对领导诸因素的评分有着显著的影响。综合分析发现,教育水平是影响内隐领导因素评分的主要变量。另外,各组都倾向于把人际能力作为领导最大的特质来加以评分。  相似文献   
88.
物质主义指的是一种强调拥有物质财富对于个人生活重要性的价值观念。过往研究多强调其消极效应,但此观点日益面临挑战。实证研究表明物质主义在某些条件下能提升幸福感,也可以作为不安全感的补偿策略。在概念层面,有研究者基于动机的视角指出工具性物质主义是无害的,并且物质主义作为一种身份目标追求,能够建构和维持自我身份。未来研究需进一步为动机取向的物质主义概念提供实证研究的支持、评估物质主义补偿不安全感和提升幸福感的效果、基于认知和动机的整合视角考察物质主义对幸福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9.
刘潞潞  卢家楣  和美  周建设  肖晶  罗劲 《心理学报》2017,(11):1414-1427
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索了乐学英语的大学生在对中、英文材料的学习、记忆及成绩反馈过程中的情绪和脑活动特征。结果发现,被试学习英文较之学习中文积极情绪更少且伴随更强的前部脑岛的激活;但当他们获得关于英文成绩的正反馈时,中脑奖赏区的激活却明显高于获得中文成绩正反馈时的情形,且中脑激活与英语乐学呈正相关。这说明乐学是"苦中作乐",人们虽在学习时并未体验到更多快乐,但其成功却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奖赏。  相似文献   
90.
Jing Liu 《亚洲哲学》2017,27(2):85-99
This essay questions the meaning of be-ing (you 有) and non-be-ing (wu 無) in the DDJ with regard to the root-source (benyuan 本源) meaning of dao. I first explore the meaning of dao as the dark non-be-ing, revealing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dao and things (daowuqufen 道物區分) by comparison with some forms of Western metaphysics. The meaning of non-be-ing is elaborated in terms of the dynamic meanings of xu 虚 and chong 沖; The play between be-ing and non-be-ing is explored through the lens of yin and yang qi thinking. Qi thinking determines the mutually manifest and mutually interpretive characteristic of be-ing and non-be-ing. Be-ing and non-be-ing thus understood is an ever-flowing and mutually transforming process that penetrates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dao, things and humans. In the last part I investigate the meaning of “Be-ing comes from non-be-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