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儿童心目中的友好行为及其年龄发展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开放式问卷、自我评价等方法对小学、初中儿童心目中的友好行为及其年龄发展趋势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关系的纳入在儿童心目中的友好行为中占主导地位,达54.14%,通常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只占20.24%,将友好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区分开来是非常必要的.友好行为的年龄发展趋是:从4年级到6年级,三类友好行为的自评分数均呈上升趋势,从6年级到8年级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2.
老年人孝顺期待与亲子间的社会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的孝顺期待是老年父母对成年子女孝顺的期望程度。本研究通过对288名老年人的调查,探讨了老年人孝顺期待的相关因素以及孝顺期待与老年人亲子间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发现:(1)当前老年人孝顺期待与居住地区之间有显著的关系。城镇老年人孝顺期待水平显著高于农村老年人;(2)当前老年人孝顺期待与老年人接受子女社会支持的各个维度普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表明孝顺期待能够显著地预测老年人接受子女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83.
We assessed the effect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mothers’ and fathers’ tobacco and marijuana use with their personality attributes on some of their child rearing behaviors. We used a longitudinal design to analyze the data of 258 males and females who were seen four times over a 13-year period from early adolescence through young adult parenthood. Thirty-one percent of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revealed 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effect of tobacco or marijuana use and a personality attribute on child rearing. The majority of these 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suggested that protectiv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were offset by substance use risks resulting in less adequate child rearing. If these results are substantiated in an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 it suggests that having resilient personality attributes does not protect against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obacco or marijuana use on child rearing.  相似文献   
184.
乐国安  梁樱  陈浩  方霏 《心理科学》2006,29(2):383-384,379
近年来,加拿大Universitédu Québec en Outaouais大学Bouchard教授领导的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网络心理学的研究,这种研究尝试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融合到传统临床心理治疗中去,并通过实验来评估其疗效。针对伴有广场恐怖症的惊恐障碍的研究一直是其研究重点,其包括对传统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的评价研究、将远程视频会议技术应用于CBT疗法的研究,以及将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CBT疗法相结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5.
面对越来越多的最普遍的一种医疗错误—药物治疗错误,以及由此带给患者的身体损害和经济损失,必须对药疗错误进行科学定位和对患者安全保障体系与措施的革新。本文不在于详尽地论述药疗错误和安保的革新,而是通过对药疗错误的科学定位,提出对药疗错误的预防优先和以医者与患者为中心的药疗安全保障,强调重在研究和应用与药疗安全问题相关的健康信息技术和改变认知与处理药。总的认为:关于药疗安全与药疗错误,执行安全措施的障碍和改善药疗管理的当前和可能的机制以及我们应当知道什么和可以怎样做为好。  相似文献   
186.
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治疗的统一性与整体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上下气道联合炎性疾病。尽管其治疗手段多样,效果良好,但由于目前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够,治疗现状并不乐观。从哲学上辩证统一的认识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并以现代整体医学的观点分析两者的同一性,为临床实践中针对两者进行整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7.
超文本:文本的解构与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正在改变着知识的性质,甚至“在知识构成体系内部,任何不能转化输送的事物,都将淘汰。一切研究成果都必然转化成电脑语言……今后,知识的创造者和运用者都要具有将知识转化成电脑语言工具的技巧———无论他们是在创造作品还是在搞研究”[1]。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利奥塔的这一预言似乎将迅速成为现实。除了网络上每天涌现的新资讯以外,全球范围的数字化浪潮正将人类已有的知识由铅字转换为比特,并以超文本的形式广泛传播。这些新开辟的文本空间,深化了人们对语言符号相互关系的认识,也影响和改变着我们对一系列问…  相似文献   
188.
基于文献的科学假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探讨了一种从非相关文献间的隐含联系中建立假说的方法,对其研究背景、哲学基础及建立假说的模式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9.
病毒性传染病的迅猛崛起,正式宣告了"后传染病时代"的终结.当今医学理论的高端化和滞后的临床治疗体系的严重不对称,导致了当代医学极为被动的局面.因此,应认真构建新的临床治疗体系,保证医学均衡发展.病毒与人的冲突,实质上是人自身制造的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必须全面审视病毒,从深层次上重新调整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在新的理性平台上放逐自己的善行,以与大自然实行根本的和解.  相似文献   
190.
Fei Song 《Ratio》2019,32(2):139-149
In this paper, I propose and defend a distinct and novel approach to compensation for risk impositions. I call it the Risk‐Pooling System of compensation. This system suggests that when X performs an action that imposes a risk of harm to Y, then X is liable to Y, and is therefore obliged to make an ex ante compensation that is roughly equivalent to the expected cost of potential harm to a social‐ risk pool. If and when Y suffers harm as a result of the risk imposed by X, they then receive an ex post compensation roughly equivalent to the cost of actual harm suffered. This system of compensation creates a social buffer between the risk imposer – the one who has the duty to pay compensation into the pool – and the victim – the one who has the right to receive compensation from the social pool. I contend that the Risk‐Pooling System is an improvement over its alternatives due to its capacity to produce the best social utilities,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reducing information costs, obtaining optimal deterrence in the society and creating incentives for people to be engaged in social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