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阻碍条件性恐惧记忆消退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个体经历严重应激后形成的一种焦虑障碍,对其治疗的关键是消退由创伤应激导致的条件性恐惧记忆,但目前最有效的暴露疗法并不能真正有效地抑制患者恐惧记忆的表达.对条件性恐惧的动物模型研究发现情绪性增强效应、恐惧记忆二级条件化与再巩固、内侧前额叶皮层功能不足等均能够阻碍条件性恐惧记忆的消退.针对这几个方面可以探索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应方法.  相似文献   
32.
将所研究的临床科室的护理人员按照职称进行分层并组成护理团队.1年后比较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和护理服务质量的相关指标.实施后,护理质量和护理服务质量均有显著提高(P<0.01).临床科室组建层次化优质护理团队,能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满意的护理服务,推动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  相似文献   
33.
儿童贫富观是其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贫富观形成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然而目前国内尚缺乏中国儿童贫富观的系统研究。本研究以8~9岁、11~12岁、14~15岁以及成人(主要为大学生,年龄为20.7±1.32岁)为研究对象(N=186),结合开放性问题和结构化问卷,考察他们对于贫富的感知、公平判断、归因以及对于缓解贫困对策的认识。结果发现:控制社会经济地位之后,(1)8~9岁儿童对贫富的认识局限于表面特征,11~12岁更关注心理特征,而成人提及系统特征的比例更高;(2)8~9岁儿童较其他年龄组更倾向于对贫富做不公平的判断;(3)在贫富的归因和缓解贫困的对策上,儿童和成人都认可个人因素的重要性,但成人更多关注国家政策和社会的影响,并且认为消除贫困是不可能的。中国儿童贫富观的发展与西方已有研究相比,既有共性也有文化特异性。  相似文献   
34.
物质成瘾者具有明显的冲动性特征, 表现为难以戒断的成瘾物质使用。这种行为的产生除了抑制控制的问题外, 源于多个维度的驱动力也是重要的原因。低弱的抑制力无法抵挡驱力的作用, 出现不平衡状态, 形成难以控制的渴求下的强迫性用药或习惯性用药行为倾向。驱动力来源于多方面, 奖赏效应, 通过条件作用形成的S-R式相关线索反应以及感觉寻求等人格特质; 控制成分则包括了反应抑制与无法延迟满足的执行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35.
描述以皮疹、肝脾肿大,且脾脏增大较肝脏明显的儿童过敏性紫癜(混合型)继发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思路及治疗方法,进一步加深临床医师对过敏性紫癜继发以肝脾肿大为首发临床表现的心肌炎特殊病例的认识,提高对过敏性紫癜继发症的警惕性,利于早发现、早治疗及改善预后。对过敏性紫癜继发心肌炎特殊病例,常规辅助检查不能明确诊断者,可行锝99m心脏静息灌注显像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及了解心肌损伤部位和程度。  相似文献   
36.
介绍中医药和循证医学的共同哲学基础:强调整体观、重视证据;中西医学的哲学立论差异和中医药学的循证困境;阐述了中医药"证"据的哲学原理;并以W.V.Quine的信仰之网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发展中医药循证医学的哲学思考:弥合个体化和群体化,主观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37.
People who procrastinate often pay a heavy price in terms of illness, stress, and poor performance. Because procrastination has harmful consequences, we predicted that avoidance motivation, a self‐regulation system that protects people from harm, would also protect them against procrastination. We hypothesised that avoidance motivation reduces procrastination, despite the known destructive effects avoidance motivation has on thriving. In Study 1, students high in chronic‐avoidance motivation had the lowest dropout rates from a bonus‐granting longitudinal study. In Study 2, avoidance motivation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delay in submitting a term paper, when controlling for chronic procrastination, self‐efficacy, impulsiveness, and age. In Study 3, an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 of avoidance motivation reduced procrastination three times, but only once significantly. In Study 4, manipulations of both avoidance motivation and approach motivation, relative to a control motivation, using a within‐subjects design, indicated that the avoidance manipulation reduced procrastination in submitting subsequent reading reports, whereas the approach manipulation did not. We subjected all our results to a meta‐analysis that indicated that avoidance motivation had a significant preventive effect on procrastination. We conclude that avoidance motivation can reduce procrastination, and suggest that our avoidance‐manipulation techniques could be applied across a variety of organisational and educational settings.  相似文献   
38.
董素平  徐畅  原婷婷  安书成 《心理学报》2011,43(9):1045-1054
为探讨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 NMDA)受体与P物质(Substance P, SP)及其神经激肽1 (neurokinin1, NK1)受体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CUMS) 中的作用及其关系, 通过建立CUMS动物模型, 大鼠海马微量注射给药, 测量大鼠体重, 并采用糖水偏爱测试、旷场实验和悬尾实验等方法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析大鼠海马组织中SP和谷氨酸(glutamate, Glu)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 CUMS诱发大鼠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样行为, 海马组织中SP和Glu水平显著增加; 海马注射NMDA, 大鼠表现出与CUMS/SAL组相似的抑郁样行为, 且海马组织中SP的含量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 微量注射NK1受体阻断剂CP-96345和/或NMDA受体阻断剂MK-801后, 大鼠抑郁样行为明显改善, 且MK-801使CUMS导致的大鼠海马P物质水平升高得到明显控制, 而CP-96345没有明显改变CUMS引起的海马Glu水平升高; CP-96345使NMDA引起的抑郁样行为得到极显著改善。以上结果表明, 慢性应激引起大鼠海马Glu过量释放, 通过激活NMDA受体, 促进P物质合成释放增加, 激活NK1受体, 是导致抑郁样行为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9.
汶川地震两年后,采用小五人格问卷、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49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青少年创伤后成长与情绪性人格、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显示:(1)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年龄、性别差异不显著;青少年创伤后成长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人际体验的改变分值最高,其次是自我觉知的改变,得分最低的为生命价值的改变;(2)积极应对方式在情绪性人格与创伤后成长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消极应对方式则不发挥直接的中介作用;(3)情绪性人格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中介效应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低社会支持组的个体情绪性人格越高,越容易采取积极认知、寻求支持等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产生更高的创伤后成长。  相似文献   
40.
为考察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潜在症状结构,本研究采用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和儿童抑郁量表,对汶川地震一年后的74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竞争模型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包括侵入性、回避性、麻木性、精神痛苦性唤起和焦虑性唤起等5个症状的PTSD精神痛苦性唤起模型显著优于DSM-IV的PTSD模型、4维情感麻木模型和4维精神痛苦模型。效度分析的结果发现,PTSD精神痛苦性唤起模型具有良好的外部区分效度。所有结果均表明PTSD精神痛苦性唤起模型在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群体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以作为判定震后青少年PTSD症状的有效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