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9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51.
This paper describes “slice of life” methods—detailed observations of moment‐to‐moment intraindividual processes that occur over short timescales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a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ol in exploring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health across the life span. Such methods, including 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 experience sampling, daily diaries, measurement burst, and other slice of life designs, are important supplements to more traditional laboratory, epidemiological, and long‐term longitudinal research methods. Specifically, we highlight how slice of life methods (with a focus on 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 allow researchers to compar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social relationships (or features thereof) for health outcomes, understand temporal dynamics, identify potentially causal mechanistic pathways at different timescales through which social relationships influence health, and design, implement, and evaluate innovative interventions that target these pathways at different timescales. We conclude with recommenda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slice of life methods for research on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health across the life span.  相似文献   
552.
该研究采用531名中国汉族健康大学生为被试,综合考察了5-HTTLPR(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连锁多态区)基因型、性别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之间交互作用与面孔表情识别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性别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面孔表情识别上有显著的主效应。总体来说,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和女性的被试具有较好的面孔表情识别能力。5-HTTLPR基因型、性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它们在面孔表情识别上的三因素交互作用也显著。该三因素交互作用主要是源于,在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背景下,女性携带有5-HTTLPR长片段等位基因比短片段纯合子表现出稍差的面孔表情识别能力。该结果体现了基因与环境多因素交互作用对面孔表情识别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53.
任俊  高肖肖 《心理科学》2013,36(4):978-983
道德情绪对个体的行为模式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唤起个体的不道德情绪(或道德情绪),然后分别对其进行字词偏好、物品选择和颜色喜好等测验,来探讨东方人在不道德情绪状态下会产生什么行为。结果发现:处于不道德情绪状态下的个体,对含有掩饰意义的行为动作、物品具有心理和行为上的接近性,且经过掩饰行为(整理动作)之后,这些个体对白色就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好,而无整理动作(休息)的个体则更偏爱黑色。这表明,不同于西方个体的道德洁净行为,东方人身上出现的是一种道德掩饰行为。  相似文献   
554.
不同强度短时有氧运动对执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爱国  殷恒婵  颜军  杨钰 《心理学报》2011,43(9):1055-1062
探讨短时有氧运动对执行功能的影响是否与运动强度和性别有关, 为从运动强度和性别角度选择合理的有氧运动干预方案改善执行功能提供基础。研究采用混合设计, 选取30名大学生(男女人数各半), 使用功率自行车实施30分钟的不同强度有氧运动, 使用Flanker任务、2-back任务和数字More-odd shifting任务分别测查被试基线、小强度短时有氧运动、中强度短时有氧运动和大强度短时有氧运动后执行功能的抑制、刷新和转换三个子功能的变化, 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的短时有氧运动对执行功能产生选择性的积极影响, 且不随性别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555.
积极幻想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俊  蔡晓辉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8):1290-1297
积极幻想是当代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研究主题, 它是指个体在生活中或在面临威胁性情境、压力性事件时所做出的一种积极心理适应。积极幻想的内涵较为丰富, 其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分别为:不切实际的自我积极看法、夸大个人对现实生活的控制感、对未来的盲目乐观。积极幻想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法和实验法, 目前心理学界对积极幻想的研究主要涉及心理健康、心理资源、恋爱关系以及跨文化等领域。  相似文献   
556.
任军 《世界哲学》2009,(5):92-100
本文目的在于对伊斯兰哲学家纳斯尔与新儒家代表人物刘述先在当代“回儒对话”语境中的一场争论进行回顾和总结。本文首先对争论双方的身份以及争论之缘起和大致经过进行了简要介绍,描述了纳斯尔与刘述先的“传统”与“现代”之争的具体内容,并对这场争论背后所潜含的思想实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57.
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一般把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称为积极心理健康,它是当代心理健康相关学科发展的一个潮流.积极心理健康认为消除或摆脱了各种心理问题的人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还意味着正向力量或积极品质的产生与增加,因此,心理健康相关学科在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的同时,也应该花相同精力或时间去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在研究思路上,积极心理健康也表现出了一个非常明显的新特点,强调心理健康研究要从以关注个体总的心理状态为主的研究思路转向于以关注个体内差异为主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58.
心理理论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峻  陈巍 《心理学探新》2009,29(1):23-26
自Premack和Woodruff于1978年提出心理理论至今,心理理论研究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当前心理理论研究已经成为发展心理学、心灵哲学、认知科学所关注的热门课题。文章回顾了心理理论研究的缘起和概念、内容与基本范式、问题与困境,在此基础上反思了心理理论研究困境与解释模型的关系,并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559.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道教协会的指导下,江西龙虎山天师府恢复了传统的授箓制度,对海内外正一派道十举行了数次授箓活动.为进一步开展好教务工作,解决授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善道教教制建设,提高正一派道十素质,中国道教协会于5月18日在江西鹰潭市花园国际酒店召开了"道教正一派授箓工作座谈会".  相似文献   
560.
Students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often have difficulty with writing skills such as tracing, copying, and dictation writing. A student with writing difficulties particip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which used computer‐based teaching applied in the home. We examined whether a student could copy Japanese Kanji characters after training with a constructed response matching‐to‐sample (CRMTS) procedure. The procedure was designed to teach identity Kanji constru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udent not only acquired the constructed responses through this procedure but also to spelling generalized to copy trained and untrained Kanji characters.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effect of the CRMTS procedure on the acquisition and transfer of writing characters 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computer‐based home teaching.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