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8篇
  免费   252篇
  国内免费   39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209篇
  2005年   172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5篇
  1968年   4篇
  196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刘焕玲 《中国道教》2005,20(5):33-39
一、前言全真教龙门派在清初经王常月阐扬后,康、雍、乾时期出现中兴盛世,遍及南北,以江浙地区的发展最为突出。其中龙门派第十一代闵一得,在教理及著作方面的成就最为著名。闵一得(1758-1836)从高东篱受戒于天台桐柏山,派名一得。后从业于沈轻云习内丹,且受云南鸡足道人之西竺  相似文献   
992.
Both behaviourist and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mphasise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sequences of a behaviour on its subsequent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e.g., Bandura, 1973, 1977; Skinner, 1953]. Despite this, 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types of consequences children receive when they aggress towards other children. The present study employed a wireless microphone and hidden camera to record victim and peer responses to primary school children's physical, verbal, indirect, and relational forms of aggres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st frequent consequences of aggression were victim retaliation or withdrawal, and peer support.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showed limited support for the suggestion that sex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different types of aggression arise due to 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from victims and/or peer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ventions aimed at reducing aggression are considered along with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for sex differences in aggression. Aggr. Behav. 31:00–00, 2005. © 2005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993.
Les comportements contre‐productifs (CPB) sont des comportements déviants de salariés qui violent les normes et les valeurs de l’organisation et nuisent à la fois à l’entreprise et à son personnel. Il est montré, dans cet article, que des réactions négatives de la part de l’entourage professionnel peuvent avoir un effet de contrôle normatif et contrecarrer les CPB. On a posé l’hypothèse que le contrôle normatif formel perçu (c’est‐à‐dire les réactions de la hiérarchie envers les CPB) et le contrôle normatif informel perçu (c’est‐à‐dire les réactions des collègues envers les CPB) médiatisaient l’effet du nombre de personnes présentes au travail sur la fréquence d’apparition des CPB. 155 salariés ont répondu à un questionnaire d’auto‐évaluation. Les résultats confirmèrent que le contrôle normatif formel de la hiérarchie médiatisait significativement l’effet de la taille de l’équipe sur les CPB, mais aucun effet médiateur n’est apparu en ce qui concerne le contrôle normatif informel des collègues. Counterproductive behaviors (CPBs) are employee deviant behaviors that violate the norms and values of organisations, and bring harm to both the company and its employees. This paper examined how negative reactions as a normative control from other employees may reduce CPB. It was hypothesised that perceived formal normative control (i.e. supervisor's reactions towards CPB) and perceived informal normative control (i.e. colleagues’ reactions towards CPB) mediated the effect of the number of staff at the workplace on the prevalence of CPB. One hundred and fifty‐five employees participated in this self‐report questionnaire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supervisor's formal normative control significantly mediated the effect of staff size at the workplace on CPB, but the mediating effect was not found for colleagues’ informal normative control.  相似文献   
994.
社会支持与人格对大学生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将横断与纵向研究相结合,对66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社会支持对同期压力的主效应非常显著,对后期压力的主效应则不显著。社会支持的变化类型对后期压力也具有显著的主效应。“开朗—果断”与“拘谨—温和”两类人格对同期压力的主效应非常显著,前者同期的各类压力均显著低于后者的同类压力;前期人格类型对两年后压力的主效应依然显著。社会支持与人格的独立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显著;社会支持的变化与人格的独立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显著  相似文献   
995.
以杨中芳所构建的华人人际关系概念化理论模型为蓝本,并采用以往的实证研究方法为基础,揭示了当代华人对人际关系如何进行概念化及其潜在的认知维度。杨氏模型认为华人人际关系主要由既定成分、情感成分和工具成分组成。该研究以中国香港地区的大学生为被试进行调查,首先采用访谈的形式,分家族、学校及日常生活情境建立人际关系清单。然后采用多维量法(Multi-dimensional scaling)处理被试对关系进行分类的数据。结果发现,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被试均依据情感程度对关系进行分类。在等级差异明显的家族和学校情境中,被试依据辈份和等级差异的突显性进行分类;而在等级差异小的生活情境中,则采用功利程度为标准。本文对被试在不同情境中所采用的不同维度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华人人际关系的义务具有工具性质的实证结果。  相似文献   
996.
刘新文  余俊伟 《哲学动态》2005,27(12):26-31
模态逻辑是一个多方面的学科,它起初在哲学中得名,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作为"必然和可能的逻辑"而被人所知.但是,把模态逻辑视为关于"可能"和"必然"的逻辑至少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已经过时."模态语言是研究关系结构的一种简单但富于表达力的语言"、"模态语言为关系结构提供一种内部的、局部的视角"、"模态语言不是孤立的形式系统",这就是关于模态逻辑的新观点(这种观点有时称为"阿姆斯特丹观点").新观点不再把模态逻辑视为任意种类的形而上学系统,而是作为研究行为、知识以及我们周围任何其他具有良好结构的具体事物的逻辑形式系统.  相似文献   
997.
SARS突发病害与大学生信任感的变化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问卷法在SARS期间对北京大学生信任感进行了调查,研究了SARS突发病害对大学生信任感的影响。结果表明:SARS爆发初期,大学生的信任感有所下降,尤其对政府、媒体和学校的信任感下降较明显;SARS冲击下大学生信任感呈现了动态平衡的特点;影响信任感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制度制定和信息传递是引发社会态度转变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998.
信息技术为心理学史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机会,利用和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借助于网络平台建构师生间互动教学模式,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本文运用现代学习理论观点整合网络资源,探索西方心理学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99.
1000.
概念组合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念组合是将两个或多个概念组合成一个新概念的过程,生成的新概念被称为组合概念。组合概念的解释策略及影响因素已成为概念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研究者相继提出了关系竞争理论、双重加工理论和约束理论等模型。但是,这些理论模型只能解释特定的实验现象,对某些稳定的实验现象(如涌现特征、范畴效应等)却缺乏解释力度。文章提出,未来的研究应该整合已有的实验现象和理论模型,关注概念组合的时间进程,深入考察语境的作用,并系统地研究组合概念的涌现特征和范畴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