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8篇
  免费   252篇
  国内免费   39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209篇
  2005年   172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5篇
  1968年   4篇
  196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a right-visual-field (RVF)/left-hemisphere (LH) advantage in Chinese phonetic compound pronunciation. Here, we contrast the processing of two phonetic compound types: a dominant structure in which a semantic component appears on the left and a phonetic component on the right (SP characters), and a minority structure with the opposite arrangement (PS characters). We show that this RVF/LH advantage was observed only in SP character pronunciation, but not in PS character pronunciation.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SP character processing is more LH lateralized than is PS character processing and is consistent with corresponding ERP N170 data. This effect may be due to the dominance of SP characters in the lexicon, which makes readers opt to obtain phonological information from the right of the characters. This study thus shows that the overall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of word components in the lexicon may influence how written words are processed in the brain. Supplemental materials for this article may be downloaded from http://cabn .psychonomic-journals.org/content/supplemental.  相似文献   
982.
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163名大学生被试进行人格特质、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以及主观幸福感的测查,本研究探讨了气质性人格特质(神经质和外倾性)这种稳定的内在心理结构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可能机制。结果发现:(1)除直接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外,神经质和外倾性还会通过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2)人格特质和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可以有效预测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变异;(3)习惯性地使用表达抑制策略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这些结果表明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在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该发现对进一步制定改善和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3.
以中国罪犯为被试,对Hare精神病态量表进行修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罪犯精神病态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修订的Hare精神病态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犯罪次数是影响罪犯精神病态得分的重要因素。20-29岁年龄组罪犯精神病态的得分显著高于30-38岁年龄组;文化程度高的罪犯精神病态的得分显著低于文化程度低的罪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罪犯精神病态得分最低;未婚罪犯精神病态的得分显著高于已婚和离异的罪犯;累犯精神病态的得分显著高于初犯。  相似文献   
984.
资本市场中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市场中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是资本市场上的一种典型现象,它是指在不确定情境中,投资者在相同时间段内模仿他人进行投资决策的行为。通过比较羊群行为与从众行为发现,两者存在本质区别。目前,大量研究从社会影响、认知机制以及进化机制三个方面深入分析羊群行为的形成原因。此外,研究还发现,情境的不确定性、市场环境、群体内部一致性程度、个体的情绪与动机对投资者的羊群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总结相关研究后发现,羊群行为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信息加工模式。未来关于羊群行为的研究应该从探索专家羊群行为的信息加工方式,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探索认知神经机制,进行跨文化研究和探讨羊群行为与人格之间的关系等五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985.
运用问卷调查法从归因视角对企业员工工作倦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采用安戈夫(Angof)f方法得到倦怠标准的界定分数,其中情绪耗竭维度为21分,玩世不恭维度为14分,成就感低落维度为19分;(2)归因的物质环境、人际关系与价值感因子均与情绪耗竭、玩世不恭呈显著正相关,与成就感低落呈显著负相关,而归因的生活态度因子仅与个人成就感低落呈显著负相关;(3)人际关系与价值感因子对情绪耗竭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价值感因子对玩世不恭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物质环境与生活态度因子对成就感低落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86.
文章以领导-员工交换理论(LMX)研究的发展为线索,着重介绍了国外最新有关组织水平LMX的研究。论述了相关的研究结果和研究方法,用LMX理论与结果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的概念讨论工作组织中员工的社会比较过程。最后指出组织水平研究对企业管理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87.
采用自编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问卷对东北地区6所高师院校师范生进行了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发展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1)在教师职业能力成熟度方面,师范生表现为知识准备比较充分,但有关教师专业技能的社会实践经验不足;(2)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的发展水平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递增;(3)女生的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显著高于男生,农村学生显著高于县镇和城市学生,并且省属普通高师院校师范生比省属重点高师院校师范生做了更充分的教师职业能力准备。  相似文献   
988.
采用被试内重复测量设计和经典的线索—靶子实验范式,考查了外框数目(4和8)、线索数目(1和3)、不同线索类型(on-off线索(即线索出现后消失)、onset线索(即线索持续呈现))对返回抑制的影响,发现靶子潜在位置数目越多反应时越长,返回抑制量越小;线索数目越少反应时越长,返回抑制量越大;onset线索反应时长于on-off线索,onset线索产生的返回抑制量大于on-off线索。这表明空间工作记忆负载和记忆痕迹会影响返回抑制。  相似文献   
989.
刘焕玲 《中国道教》2005,20(5):33-39
一、前言全真教龙门派在清初经王常月阐扬后,康、雍、乾时期出现中兴盛世,遍及南北,以江浙地区的发展最为突出。其中龙门派第十一代闵一得,在教理及著作方面的成就最为著名。闵一得(1758-1836)从高东篱受戒于天台桐柏山,派名一得。后从业于沈轻云习内丹,且受云南鸡足道人之西竺  相似文献   
990.
Both behaviourist and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mphasise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sequences of a behaviour on its subsequent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e.g., Bandura, 1973, 1977; Skinner, 1953]. Despite this, 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types of consequences children receive when they aggress towards other children. The present study employed a wireless microphone and hidden camera to record victim and peer responses to primary school children's physical, verbal, indirect, and relational forms of aggres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st frequent consequences of aggression were victim retaliation or withdrawal, and peer support.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showed limited support for the suggestion that sex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different types of aggression arise due to 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from victims and/or peer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ventions aimed at reducing aggression are considered along with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for sex differences in aggression. Aggr. Behav. 31:00–00, 2005. © 2005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