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减少因高血压造成的各种心血管事件,世界不同地区制定或修订了适合自己的高血压防治指南.通过对JNC7、ESH/ESC及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比较及分析,以便能更全面、正确地理解和发展我国新的高血压指南,并将该指南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52.
为使冠心病患者尽可能达到最优化的药物治疗,结合最近几年出现的大型临床研究,分析了不同冠心病患者应采取的合理药物治疗措施及可能带来的益处,并针对我国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3.
为减少因高血压造成的各种心血管事件,世界不同地区制定或修订了适合自己的高血压防治指南。通过对JNC7、ESH/ESC及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比较及分析,以便能更全面、正确地理解和发展我国新的高血压指南,并将该指南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54.
常欣  康廷虎  王沛 《心理科学》2005,28(3):727-730,734
利用调查问卷法对152名大学生就英语学习中的认知因素(以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为核心)和情感因素(以成就动机和学习意愿为核心)对于学习成绩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继而通过多元回归方法与路径分析技术,探讨了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学习意愿、成就动机、学习风格与英语成绩之间具有显著性相关,而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之间的相关不显著。学习风格作为中介变量在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学习意愿与成就动机通过学习风格而问接地作用于英语学习绩效。  相似文献   
55.
关于明清之际欧洲传教士在华活动的研究,学人一般把目光投向学术层面,研究的对象多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传教士。事实上,传教士作为一个群体来到中国,其最终目的是传播基督福音,他们不仅在中国的京城及重要城市建立了传教会,还把影响扩展到偏远的乡村,因而当中国政府用武力实行禁教的时候,乡村教会成为传教士和基督徒的避难所。明清全国乡村天主教的发展以鄂北的磨盘山最为典型,本文将此作为特殊的个案进行讨论,希望从中找出中国乡村天主教发展的若干特点。通过调查研究,作者发现,乡村天主教在清朝禁教期间并没有绝迹,而是一直延续到近代社会。因而,基督教来华历史的四个时期的划分对于天主教来说似乎不太客观。  相似文献   
56.
安乐死立法为什么这样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关于安乐死的争论由来已久,虽然目前全世界仅有荷兰等极少数国家通过了有关安乐死的法案,但安乐死实际已经在许多国家悄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对安乐死持肯定态度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贵州省贵阳市一个体行医者赵某还声称自己实施过几例"安乐死".我们实在不知道这种"违规"操作在现实中究竟有多少?这些事实提醒我们不应再就安乐死问题采取回避和视而不见的态度,而应正视它,并尽快制定出明确的法规,在认可安乐死的同时,规范安乐死的实施,作出符合人类理性的选择和符合人类法的精神决断.  相似文献   
57.
Connecting deeply with another mind is as enigmatic as it is fulfilling. Why people “click” with some people but not others is one of the great unsolved mysteries of science. However, researchers from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are converging on a likely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connection – neural synchrony (entrainment). Here, we review research on the necessary precursors for interpersonal synchrony: the ability to detect a mind and resonate with its outputs. Further, We describe potential mechanism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ynchrony between two minds. We then consider recent neuroimaging and behavioral evidence for the adaptive benefits of synchrony, including neural efficiency and the release of a reward signal that promotes future social interaction. In nature, neural synchrony yields behavioral synchrony. Humans use behavioral synchrony to promote neural synchrony, and thus, social bonding. This reverse‐engineering of social connection is an important innovation likely underlying this distinctively human capacity to create large‐scale social coordination and cohesion.  相似文献   
58.
剖析放弃治疗后死亡病案508例,分析放弃治疗的原因、疾病和形式,放弃治疗后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放弃治疗后,临床护理决策:对于护理工作发生的变化,应该提高认识,培养护理人员人文素质和法律意识,应该加强护理管理和规范,放弃治疗后,护理应该承担医学服务和人文关怀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9.
本文以无记名问卷方式抽样调查了大学生基督徒的宗教认同问题,包括大学生基督徒宗教认同的建构与维持、大学生基督徒宗教认同的面向与层次、大学生基督徒宗教认同的呈现与形塑。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基督徒的宗教认同状况总体上支持西方宗教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大多数大学生基督徒基本的宗教认同都是从家庭中获得的,只有少数大学生基督徒的宗教信仰是在经过一番研究和慎思之后通过有意识的追求而获得的。  相似文献   
60.
Techniques commonly used to increase truth‐telling in most North American jurisdiction courts include requiring witnesses to discuss the morality of truth‐ and lie‐telling and to promise to tell the truth prior to testifying. While promising to tell the truth successfully decreases younger children's lie‐telling, the influence of discussing the morality of honesty and promising to tell the truth on adolescents' statements has remained unexamined. In Experiment 1, 108 youngsters, aged 8–16 years, were left alone in the room and asked not to peek at the answers to a test. The majority of participants peeked at the test answers and then lied about their transgression. More importantly, participants were eight times more likely to change their response from a lie to the truth after promising to tell the truth. Experiment 2 confirmed that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 1 were not solely due to repeated questioning or the moral discussion of truth‐ and lie‐telling.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while promising to tell the truth influences the truth‐telling behaviors of adolescents, a moral discussion of truth and lies does not. Leg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