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88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18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78篇
  2011年   618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480篇
  2007年   499篇
  2006年   459篇
  2005年   407篇
  2004年   369篇
  2003年   297篇
  2002年   291篇
  2001年   188篇
  2000年   227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93篇
  1988年   104篇
  1987年   119篇
  1986年   86篇
  1985年   114篇
  1984年   110篇
  1983年   133篇
  1982年   84篇
  1981年   83篇
  1980年   74篇
  1979年   78篇
  1978年   63篇
  1966年   48篇
  1965年   131篇
  1964年   104篇
  1963年   127篇
  1962年   54篇
  1958年   76篇
  1957年   59篇
  1956年   44篇
  1953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41.
作者在本文中討論狹义的意义,即符号的意义問題。他說“維也納小組”的新实証主义者把“有意义性”和“可检驗性”等同起来。这个“意义是检驗方法”的公式成为一系列新实証主义“意义”观念的出发点。这些观念又可分为两类:(一)是把意义归結为主体对符号的这种或那种反应,其中包括布里奇曼的操作主义。这种看法与石里克的看法相接近。罗素也把意义解释为詞或符号对行动的关系。維特根施坦晚期认为意义是用詞的方法。作者认为把意义看作反应、行动,是不正确地把动物行动的特征搬到人的自觉活动方面来。(二)是把意义同由符号組成的結构等同起来。这一看法在一定范围內是正确的。这里牵涉到意义的形式化解释、机器翻譯等問題。但作者认为卡尔納普、奈伊拉特都把这种看法絕对化了。作者在批判新实証主义对意义看法的同时,自己也提出了一个关于意义的定义。他說,意义是由詞或由符号来代表的信息的不变項。这个定义着重提出信息,也指出意义不直接反映现实。那些經常具有意义的符号的认識作用也是間接的。由于符号本身具有約定性质,它不能反映现实,但它能促进反映现实的过程。关于意义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問題,作者认为这取决于意义表现在什么信息結构中。它在邏輯关系中是精神的,在生理或机器的信息中是物质的。作者还主张不可能寻找出意义的一般定义,正如不可能寻找出“一般存在”那样。最后作者认为他在文章中提出的关于意义的定义有实践上和理論上的优越性,因为它指点我們根据相应条件运用意义形式中的一种,而新实証主义的主观主义观点则在这方面会起妨碍作用。  相似文献   
142.
苏联《哲学科学》杂志从1961年起組織了一次关于现代資产阶級哲学批判的方法論問題的討論,先后发表了六篇文章,它們是:A.波利卡罗夫(保加利亚)的《現代唯心主义的一般特点和对它进行批判的方針》(1961年第3期);斯克沃尔佐夫的《列宁的党性原則和現代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問題》(1962年第6期);捷洛格拉馬吉克的《多元論的方法論与对現代資产阶級社会理論的批判》(1963年第2期);留布丁的《十九至二十世紀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則》(1963年第5期);阿謝耶夫的《現代唯心主义的若干特点和对它进行批判的方法論問題》(1963年第5期);別吉阿什维里的《是否需要对現代資产阶级哲学作內部的批判》(1963年第6期)。最后发表了这里譯出的这篇文章,作为这次討論的总結。在这次討論中,特別在对現代資产阶级哲学的所謂“內部批判”問題上发生了爭論。波利卡罗夫、別吉阿什维里等人提出要采用通过揭露有关观点的內在矛盾来使其自我駁斥的“內部批判”方法,幷认为这种方法是一个尖銳武器,因为現代資产阶级哲学中充满着內在的矛盾。阿謝耶夫則认为所謂內部批判不是馬克思主义理論所特有的,更不可能是同現代資产阶级作斗爭的主要方針。在納尔斯基等人的这篇总結文章中,对这次討論作了評价,幷着重对“內部批判”問題发表了他們的意見。他們认为首先应当拋棄“內部批判”这个不确切的术語,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对被批判的学說采取“內部批判”的方法,而是要揭露这些学說的內在的根据不足。而且,这种批判方法还要以社会經济分析、阶级分析、共产主义党性原則等等作为自己的前提、必要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3.
苏共第二十次和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以后,苏联哲学科学发展的几年,乃是社会学研究数量大大增长的几年,出版了许多这方面的大部头著作(《苏联工人阶级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М.Т.约夫楚克等编,莫斯科社会经济书籍出版社,1961年];《社会和个人》[阿列欣娜等编,沃龙什,沃龙什大学出版部,1961年];《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规律性》[А.И.契斯诺科夫编,莫斯科《高等学校》,1961年];《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诸问  相似文献   
144.
海德格尔是德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早年受现象学派创始人胡塞尔的影响很深。从1927年起,先后发麦了《存在与时间》、《什么是形而上学》、《柏拉图的真理学说》等书,成为德国存在主义的创始人。曾在希特勒时代担任德国夫赖堡大学校长,积极用反动哲学思想为法西斯政权服务。希特勒垮台后一度被迫退休。现在不但重新担任夫赖堡大学教授,并且纠合门徒,传授“奥秘”,俨然成了教主。海德格尔把自己装扮成“最关心”人的存在的哲学家,用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唯心主义本体论反对哲学唯物主义。本刊围绕着这种思想,选译了下列三篇文章:盖登科的《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是论证哲学非理性主义的形式》一文谈到海德格尔取消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这种反理性主义的实质;海德格尔的《回到形而上学的基础》,表明他的本体论是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阿勒尔斯的《海德格尔的意义》是评论兰根的《海德格尔的意义》和海德格尔的思想的。  相似文献   
145.
根据德国统一社会党第六次代表大会的决议,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长期以来就在着手编写《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大纲》。负责编写这本《大纲》以及领导这个编写集体的有一个委员会,其成员有:柏林的克莱因教授,耶拿的门德教授,柏林的莱因哈特博士,莱比锡的赛伊德尔博士,柏林的叔巴特博士、斯梯列博士和乌尔利希博士。领导这个委员会的是门德教授和乌尔利希博士,编写委员会秘书处的秘书是柏林的考夫霍尔特。编写委员会下面共有五个编写组,这五个组是适应这本大纲的五个时期而成立的。这五个组  相似文献   
146.
赫拍特·费格尔(Herbert Feigl)是逻辑实证主义这一流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但是,他却宣称:他自己一直是一个实在主义者,他一直在一些问题上同该派的其他成员有“分歧”。在这篇文章中,费格尔从实在主义的观点讨论了下面几个维也纳学派的问题: (1)他认为,维也纳学派除了承认认识的意义之外,还承认了感情的意义。维也纳学派所强调的,只是不要把认识的意义同感情的意义混同起来,也不要把形式的逻辑的意义同事实的意义混同起来。 (2)他认为,把命题的意义限制在命题的证实性上是错误的。按照维也纳学派的说法,全称命题是不能完全证实的,而特称命题是不能完全否证的,那么,既包含全称量词又包含存在量词的命题就是既不能完全证实的又不能完全否证的,因而就是无意义的。但是,既包括全称量词又包含存在量词的命题在科学中却是很多的。还有,如果把命题的意义等同于命题的证实方法,就必须把关于过去历史的命题如“西塞罗作过公开演说”,看作关于现在或将来的命题;这是荒谬的。费格尔认为:在石里克的著作中,的确有命题的意义就是它的证实方法这样的话;但是,石里克所说的证实,既包括直接的证实,也包括不完全的证实。费格尔认为,英国的逻辑实证主义者艾耶尔在《语言、真理与逻辑》中所提出的可证实性理论是错误的。 (3)维也纳学派接受了巴克莱、休谟的传统,把一切存在都限制在直接的经验。费格尔认为,这是错误的。他认为,这就不能承认事物的独立存在和旁人的存在,这就要走到唯我论。他认为,关于事物与旁人的存在的命题,是可以通过类似推理得到的,是几率性的真命题。 (4)他认为,维也纳的哲学家三十五年来已逐渐改变了他们的观点,有些人现在已经接受了实在主义的观点。费格尔在批评维也纳学派的同时,却也提出了一些不正确的看法;例如,他甚至认为,彻头彻尾的宗教上关于神的论断也是有事实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7.
这本小册子综合了著名的波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不同著作的观点。然而,从它所论述的问题的范围来看,它们却又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哲学理论观点是中心问题。这本小册子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为出发点,来参与现时代的哲学论争、提出新的理论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作者同存在主义、新实证主义以及同修正主义的颠倒是非的论战,对书中提出的问题的不同寻常的处理方式,对某些问题的阐述必然会引起异义和争论的事实,都使得这本小册子格外有趣,使它具有巨大的价值。沙夫十分注意他同萨特尔的存在主义学说的论争。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几年前波兰的思想生活。他在许多地方都谈到了以“所谓独创的、新  相似文献   
148.
这是一篇探讨辩证矛盾的结构的文章。本刊已经发表了两篇有关这个问题的译文(参见本刊一九六四年第十二期Ф.Ф.维亚克列夫的《辩证矛盾的结构》和一九六五年第八期С.Г.鲍尔赫夫的《关于辩证矛盾的结构问题》)。作者认为在辩证唯物主义教科书中一般采用的那种把矛盾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差别,②差别转变对立,即发展了的矛盾,③矛盾的解决)是根据马克思在《一八五七——一八五八年经济学手稿》中的一个思想来的,但是对这个思想作了不正确的理解,因而在上面提到的三个阶段中,“双重的有区别的存在”和“矛盾”(马克思语)都不见了。作者认为马克思在那部手稿中表述的矛盾的结构“显然是同黑格尔的图式相似的”(黑格尔的“本质篇”),但究竟相似到什么程度?联系这个问题,作者在本文中对辩证矛盾及其结构这个问题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探讨。文章分三部分,分别地谈到黑格尔、马克思和列宁是如何理解辩证矛盾及其结构的。最后,他得出五点结论。请见本文第28页。作者在文章末尾,指出罗森塔尔在他的《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辩证法问题》一书中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在阐述矛盾的结构时,都没有谈到矛盾的内在水平和外在水平、每个矛盾发展的特点等重要问题。而这个缺点已被发现。例如Ф.Ф.维亚克列夫的著作和文章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作者也不完全同意维亚克列夫的看法,认为他把对立面统一的意义夸大了。  相似文献   
149.
亚克色罗斯也是在近代法国资产阶级哲学流行风气下一个颇露头角的人物。他自命是马克思学者(Marxioloque)而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是以存在主义的观点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等等。他们拚命搜罗马克思早期著作,摭拾拚凑,来歪曲马克思。往往在大段引证马克思原文并加以大体重述之余,用存在主义的意义,去解释引文中“存在”、“意识”、“本质”等名词,弄得面目圣非。这一手法在今日法国已经成为时髦了。著者虽然大言不惭,认为对马克思热情赞颂和放肆讦的两个极端盛行,而真正了解马克思的很少,其实他自己更是无知。他自己的意思总起来说,不过是:(1)马克思要以实践来解决思想和实在的二元性,而仍然处理不了思想;(2)共产主义运动既以思想、意识为出发点,又归结于思想、意识;(3)共产主义运动是一个扬弃的运动,但本身也要被扬弃;(4)共产主义运动现实的前提,是世界经济以全球性的技术为基础。但他的旁征博引,主耍是想用“异化”——范畴来说明人的意识是使自然存在的东西,而意识的绝对否定性则是人的本质。这种虚无主义的“人道主义”,本是存在主义的滥调,不过亚克色罗斯利用它来向马克思提问题,更十足表现其对马克思一窍不通罢了。本文选自作者所著《马克思,技术的思想家》(巴黎,1961年出版)一书第六篇第二章。  相似文献   
150.
集体与个人     
在集体中还能谈得上个性吗?在集体化的社会里个人还能保得住自己吗? 要回答这个经常带着忧虑心情提出来的问题,必须先对个人与集体的对立关系加以说明。人永远既是个人又是集体,人总是一个集体里的个人。个人是由于他的人类社会才成为个人,而人类社会则由于个人力量才成为人类社会。既不能有孤立的整体——我们称之为共同体(Gemeinschaft)、社会(Gesellschaft)、集体(Kollektiv)——,也不能有孤立的个人。因为人既不会作为一个单纯的机能,消失于一个蚂蚁国、一个不留下任何历史而永远重复出现并且自身完满了的整体之中,也不会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在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