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8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通过社会流行病学调查,对受艾滋病和社会歧视双重威胁的关沙酮维持治疗者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网络的构成、特征进行分析;表明该群体的社会交往网络局限于非正式群体;而社会支持网中的正式群体对其回归社会起关键作用;因而完善其家庭和社会功能恢复的途径,对我国禁毒工作和遏制艾滋病传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22.
为避免单维评估存在高估或者低估学生学业勤奋表现的不足,以学业勤奋度研究的"时间(行为)投入"和"专注度"两种取向为基础,提出了高中生学业勤奋度的时间(行为)投入—专注度双维核心模型,并考察386名高中生在该模型上的分布特点,进而检验其应用效果。结果表明:(1)以学业勤奋度的双维核心模型为基础,将学生分为四组,并且这四组学生在时间投入和专注度上的差异表现为:在时间投入上,高时间投入的两个组学生的时间投入水平较高,低时间投入两个组学生的时间投入水平较低;在专注度上的分布也是如此。这说明本研究的分组是有效的。(2)模型能够有效将高中生分组,其中高时间投入—低专注度组所占比例最大(30.4%),其次为低时间投入—低专注度组(28.6%),再次是低时间投入—高专注度组(23.6%),高时间投入—高专注度组所占比例最小(17.4%)。(3)模型在不同总体学业成绩和语文、数学、英语等单科成绩上的分组效应均显著,同时拥有高学习时间(行为)投入和高专注度的高中生具有最佳的总体和单科学业成绩。因此,学业勤奋度的学习时间(行为)投入—专注度模型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23.
团队既是当今组织中的重要工作方式, 又是集体竞技的组织形式, 故成为众多学科关注的焦点。共享心智模型是团队成员共享的团队相关情境关键要素的有组织理解、知识心理表征或信念。近年来, 中国足、篮、排三大球集体陷入低谷, 输球又输人的状况屡见取端, 引发举国关注。振兴“三大球”成为建设体育强国必然要迈过的坎。研究提出从网络与演化视角出发, 以“三大球”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对主题专家的深度访谈与“三大球”标杆球队的进球(或得分)录像分析, 寻找“三大球”共享心智模型演化的共性与殊性, 并为后续研究提供素材与参数; 接着, 采用多重个案设计与追踪研究范式, 交叉检定与复现共享心智模型的演化理论与作用机制理论; 再次, 实证检验成员社会网络类型、结构与演化对共享心智模型与团队效能的影响; 最后, 运用Repast 软件对共享心智模型的形成与演化进行模拟, 以为预测与实时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4.
石晶  郝振  崔丽娟 《心理科学》2012,35(2):401-407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上海三所高校的467名大学生为被试,检验群体认同对极端群体行为(为群体牺牲意愿)的影响及其内在心理机制。结果表明:(1)群体认同对为群体牺牲意愿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积极情感和否认态度完全中介群体认同对为群体牺牲意愿的影响,且积极情感在群体认同和否认态度之间担当部分中介角色;(3)抗伤害信念在积极情感和为群体牺牲意愿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25.
采用眼动方法,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汉语双字词超音段信息在语义激活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汉语双字词语义激活过程中,分别改变首字声调和尾字声调对语义激活起到抑制作用,首字声调改变时的抑制作用更大。结果支持了Cohort模型。(2)语义相关词的注视点和注视时间远远多于其控制词,但没有发现词频效应。(3)汉语声调的加工过程与声韵母一样,独立作用于语义激活过程。  相似文献   
226.
对国内外现有的暴力游戏影响青少年攻击性认知的实验研究进行元分析。总共纳入24篇研究, 产生28个独立样本, 涉及被试2449人。结果表明, 暴力游戏助长青少年攻击性认知的总效应接近中等程度; 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认知的效应受文化类型和被试群体类型的调节, 但不受测验方法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效应值显著大于东方文化的效应值; 其对小学生、大学生、中学生攻击性认知的影响效力依次递减, 各测验方法之间的效应值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27.
We report normative data collected from Mainland Chinese speakers for 232 objects taken from Snodgrass and Vanderwart (1980). These data include adult ratings of concept familiarity, age of acquisition (AoA), printedword frequency, and word length (in syllables), as well as measures of rated visual complexity, image agreement, and name agreement. We then examined timed picture naming of these objects with native Chinese speakers in Beijing in two experiments using line drawings and colored pictures. In both experiments, the variables name agreement, rated concept familiarity, and AoA made significant independent contributions to naming latency in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We observed a correlation ofr=.85 between naming latency with line drawings and colored pictures and a reduced effect of image agreement on naming when colored pictures were presented.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our findings for the study of lexical processing in Chinese. Normative data for 232 Chinese nouns may be downloaded from www.psychonomic.org/archive  相似文献   
228.
西方有关择偶启事的研究和论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梳理了自20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西方以择偶启事为研究蓝本的择偶标准与择偶策略研究,展示了西方研究者运用进化心理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与社会交换理论,对一般异性恋择偶,择偶启事回复率、初婚和再婚人士择偶,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择偶间比较,以及网络启事择偶几方面的研究历程;预测了未来择偶启事研究的趋势应是几种理论间观点的相互借鉴与整合  相似文献   
229.
By around the age of 5½, many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judge that numbers never end, and that it is always possible to add 1 to a set. These same children also generally perform well when asked to label the quantity of a set after one object is added (e.g., judging that a set labeled “five” should now be “six”).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hildren have implicit knowledge of the “successor function”: Every natural number, n, has a successor, n + 1. Here, we explored how children discover this recursive function, and whether it might be related to discovering productive morphological rules that govern language-specific counting routines (e.g., the rules in English that represent base-10 structure). We tested 4- and 5-year-old children’s knowledge of counting with three tasks, which we then related to (a) children’s belief that 1 can always be added to any number (the successor function) and (b) their belief that numbers never end (infinity). Children who exhibited knowledge of a productive counting rule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o believe that numbers are infinite (i.e., there is no largest number), though such counting knowledge was not directly linked to knowledge of the successor function, per se. Also,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children as young as 4 years of age are able to implement rules defined over their verbal count list to generate number words beyond their spontaneous counting range, an insight which may support reasoning over their acquired verbal count sequence to infer that numbers never end.  相似文献   
230.
梁一鸣  郑昊  刘正奎 《心理学报》2020,52(11):1301-1312
本研究借助网络分析方法,探讨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演化规律。以经历汶川地震的197名儿童为研究对象,在灾后4、29、40和52个月对其PTSD症状进行了历时4年的追踪测量。网络分析结果显示,闪回的中心性一直较高,而其他高中心性的症状随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侵入性想法和创伤线索引发生理性反应的中心性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线索引发情感反应和未来无望的中心性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本研究拓宽了学界对儿童PTSD症状学的认识, 并为建立灾后阶段性干预模式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