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00篇
  7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错误正波(error positivity, Pe)是指在错误反应后200~600ms后出现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的正偏转, 对Pe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人类错误加工机制的全貌。现有研究表明Pe主要产生于前扣带回喙部, 但不同的研究对其精细神经发生源并没有达成一致。Pe的功能意义解释主要有错误意识假说、行为适应假说、情绪评估假说。当根据有关P3的理论来解释Pe的功能意义时, Pe可能反映了对错误背景的刷新。然而上述每一种对Pe的功能意义的解释都还受到了一些研究结果的质疑和挑战。基于此, 作者对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并对今后如何对Pe的神经发生源和功能意义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2.
目前关于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的研究在采用的任务、得到的发现及理论解释上均存在诸多矛盾或不一致的地方, 且缺乏对此种现象深层心理机制的探讨。虽然一些研究者试图用心理距离假设来解释相关结果, 但由于对心理距离的实验操纵过于简单, 难以形成解释力较强的理论模型。近年来我们的一系列研究发现:得失情境下自我-他人决策差异存在不对称性; 直接操纵心理距离比操纵决策者角色和社会距离对诱发自我-他人决策差异更有效; 决策者个体的自尊水平影响自我-他人决策差异。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自我-他人心理距离的本质、决策者角色转换引起的心理距离变化及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的脑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3.
This study examined whether a briefly presented target was mislocalized toward a subjective contour. Observers manually reproduced the position of a briefly presented peripheral target circle above a central fixation cross. A luminance contour, a subjective contour, or a no-contour stimulus was presented in either the left of right visual field, and a no-contour control was presented in the opposite visual field. After these stimuli vanished, a target circle was then presented. Consequently, the degree of mislocalization toward the subjective and luminance contours was the same; this indicated that image integration at a coarse spatial scale cannot explain mislocalization. Experiment 2 revealed that the mislocalization in Experiment 1 was not a result of eye movements. Experiment 3 found that the spatial attention allocated at the location of the luminance and subjective contours was more than that allocated at the no-contour stimulus. An attentional shift toward the task-irrelevant stimulus resulted in a mislocalization of the target.  相似文献   
114.
Tomoyuki Yamada 《Synthese》2008,165(2):295-315
In this paper, illocutionary acts of commanding will be differentiated from perlocutionary acts that affect preferences of addressees in a new dynamic logic which combines the preference upgrade introduced in DEUL (dynamic epistemic upgrade logic) by van Benthem and Liu with the deontic update introduced in ECL II (eliminative command logic II) by Yamada. The resulting logic will incorporate J. L. Austin’s distinction between illocutionary acts as acts having mere conventional effects and perlocutionary acts as acts having real effects upon attitudes and actions of agents, and help us understand why saying so can make it so in explicit performative utterances. We will also discuss how acts of commanding give rise to so-called “deontic dilemmas” and how we can accommodate most deontic dilemmas without triggering so-called “deontic explosion”.  相似文献   
115.
情境模型理论是当代西方文本阅读加工的一个重要理论。该文通过详细介绍情境模型建构的空间、时间、因果、主人公、意图五大维度,以助于对情境模型理论整体理解。通过总结可知,目前国内外关于情境模型建构中的空间、因果和主人公三个维度的研究成果较多,研究范式也较为成熟,时间和意图维度则研究成果较少  相似文献   
116.
Understanding how response time (RT) changes with manipulations has been critical in distinguishing among theories in cognition. It is well known that aggregating data distorts functional relationships (e.g., Estes, 1956). Less well appreciated is a second pitfall: Minimizing squared errors (i.e., OLS regression) also distorts estimated functional forms with RT data. We discuss three properties of RT that should be modeled for accurate analysis and, on the basis of these three properties, provide a hierarchical Weibull regression model for regressing RT onto covariates.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model analysis of lexical decision task data reveals that RT decreases as a power function of word frequency with the scale of RT decreasing 11% for every doubling of word frequency.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model and analysis techniques are presented as archived materials and may be downloaded from www.psychonomic.org/archive.  相似文献   
117.
孙月  陈巍  丁峻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8):1138-1146
人类日常动作有两种类型, 一是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动作模式, 即感觉运动(sensorimotor)模式; 二是以人们头脑中的观念意图为基础, 由观念引导, 为了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而执行特定的动作, 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动作模式, 即观念运动(ideomotor)模式。观念运动理论(ideomotor theory)所解释的就是以基于意图的动作。该理论经历了长期的演变, 一般动作执行与动作模仿领域内的行为与神经科学研究的证据初步证实了观念运动的理论构想与主要机制:共同编码机制与镜像神经机制。观念运动理论在贯通感知觉与动作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由此还产生了共享环路模型(shared circuits model, SCM)等新近观点。此外, 观念运动理论还强调了目标和预期的重要地位。未来还需加强对动作与意图之间的通路, 以及动作的本体性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8.
积极情绪对视觉注意的调节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积极心理学思潮的推动下, 已有研究不但发现积极情绪扩展了空间和时间注意范围、增加了注意灵活性, 而且发现在积极情绪下个体对积极刺激表现出了注意偏向。对这些现象, 先前研究主要以积极情绪的扩展与建构理论、情绪信息等价说等理论来加以解释。但这些理论主要从宏观上强调情绪信息对注意加工的启动或积极情绪对注意资源分布的调节, 并不能清楚地揭示积极情绪对注意调节的内在机制。神经生化机制研究发现, 这些现象可能与多巴胺系统对注意控制能力的调节以及积极情绪对初级视觉皮层编码的调节有关。将来研究者可以基于不同的种类的注意选择和注意模型来进一步拓展积极情绪对注意调节的研究, 同时注重对其机制的探讨和理论的整合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9.
准确把握微创外科的适应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以腔镜手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在疾病治疗中的地位和适应证,指出微创手术不应当只是切口的减小,应该综合降低各种创伤因素;在“后腔镜时代”,要注意发现因腔镜技术而带来的疾病诊疗原则和手术适应证上的新变化,努力从不断发展的新兴科技中从寻找新的技术增长点,以此扩大微创外科的适应证;也要看到微创手术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开放手术,不要盲目扩大微创手术的适应证,更不能企望微创手术能完成传统手术不能治疗的疾病。  相似文献   
120.
通过分析目前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徘徊在10%,这一现实问题,可以得到一些重要启示和思考。今后肺癌治疗发展方向将是完善个体化、多学科早期综合治疗模式;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开展肺癌早期诊断,对肺癌高危人群开展大规模普查;开展靶向性、高效低毒、抗耐药性的肺癌治疗药物研究,进行肺癌逆转的分子干预治疗和分子阻断治疗,要用早期综合地手段诊疗肺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