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70篇
  75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3篇
  1961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以北京市12所中小学的416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层次回归方法考察了家长投入对子女学业投入的影响以及家长自主支持/控制的教养风格和子女的学业心理需要满足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中小学生的家长投入程度随学段升高而降低;(2)家长注重在家辅导方面的投入,在参与社区及学校活动等方面的投入较为欠缺;(3)家长投入对子女的学业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4)家长自主支持/控制的教养风格在家长投入与子女学业投入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且该调节效应部分地通过子女的学业心理需要满足这一中介变量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42.
本研究以4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内隐加工和内隐记忆的方法探讨面孔信任评价是否为自动加工。结果表明,在外显记忆任务下,大学生在三种可信度面孔的再认成绩两两之间差异显著,其中不可信任面孔再认正确率最高,反应最快;在内隐记忆任务下,不可信任面孔的再认成绩最好,且反应最快。这些结果说明,个体可以依据陌生面孔的可信度对面孔进行自动加工,且对不可信任面孔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143.
基于认同驱动的营销关系视角, 系统地探讨了基于多元企业认同的企业身份构建及其张力调和机理。具体地, 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和身份理论, 探索多元企业认同的结构; 其次, 从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创新的视角, 描绘多元企业认同形成及演化过程; 最后, 探究多元企业认同的身份构建以及身份张力调和机制。在理论上将消费者-企业认同扩展到多个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认同, 探索多元企业认同的身份构建及调和过程, 揭示其背后深层作用机理。实践上为企业与客户保持长期、和谐、多赢关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4.
采用问卷法对广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417名男性未成年犯进行调查,考察了自尊在未成年犯童年期受虐待程度与其攻击行为关系间的中介效应,以及感觉寻求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年龄、家庭月收入和父母受教育水平后,童年期受虐待程度可显著正向预测攻击行为;(2)自尊在童年期受虐待程度与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感觉寻求显著调节自尊对攻击行为的影响,间接效应对于低感觉寻求的个体不显著,对于高感觉寻求的个体显著。  相似文献   
145.
职场欺负作为一种消极人际行为, 会影响到与行为当事人双方处于同一生态系统的旁观者的身心健康, 而旁观者在职场欺负中的不同角色和行为(支持受欺者或实施者, 或袖手旁观)又会反过来影响职场欺负的发展态势。旁观者的公正道德观念及其对职场欺负的情绪体验, 通过社会交换和学习过程, 影响着他(或她)在职场欺负中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6.
惯用语是比喻性表达的一种。对惯用语句法分析导致其字面意义的通达,对惯用语语义分析导致其比喻意义的通达,两种加工存在矛盾。针对这种矛盾,研究者提出惯用语理解的非建构观点、建构观点和关联理论假说。非建构观点认为对惯用语的理解是比喻意义的直接提取;建构观点认为对惯用语的理解词素发挥重要作用;关联理论假说认为对惯用语的理解是寻求词素和整词最大程度的语义关联,以及语用过程中信息交流的最优功效。大量研究表明,不能简单的将惯用语加工的心理机制纳入统一模型内,惯用语加工受到材料和语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惯用语理解遵循多种心理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147.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以“医患关系”为关键词,分析近年来传播学视域的医患关系研究议题与进程,发现医患关系研究出现从“媒介”到“人”的研究转向。其中以“媒介”为中心的医患关系视角注重医患关系的媒介呈现和媒介宣传,以“人”为中心的医患关系视角注重媒介使用与医患信任建构、媒介与患者健康意向行为关系及新型医患沟通模式分析。同时,探讨提升中国社会的医患关系研究路径,提出未来研究更应注重制度和文化等语境,跳出实证主义范式以及单一的“医-患”二元视角,以推动医患关系研究的均衡与系统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8.
以442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历时20个月的纵向研究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SES)和积极品质对中考成绩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1)家庭SES、积极品质整体发展水平可以同时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在20个月后的中考成绩;(2)积极品质整体发展水平在家庭SES与中考成绩之间存在中介作用,即家庭SES越高,初中生的积极品质整体水平越高,其中考成绩越好。研究结果提示积极品质可以补偿低家庭SES对学生中考成绩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9.
近年来, 辱虐管理与员工创造力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 以探讨中国文化情境下辱虐管理影响员工创造力的中介心理机制及边界条件。采用多阶段-多来源的策略, 以93名主管和369名员工为对象, 通过多水平结构方程建模技术对三阶段主管-员工配对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主管的辱虐管理行为会通过心理契约破坏的中介作用, 对员工创造力产生间接的消极影响; 但该负向的间接关系的强度对高中庸思维者而言较弱。本研究有助于揭示辱虐管理影响员工创造力的心理机制及边界条件, 研究结果对企业员工创造力及创新行为的管理实践也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50.
Ninety soldiers with at least three months of combat exposure—60 injured soldiers (30 with permanent disabling and 30 with nondisabling injuries), 30 noninjured soldiers and 30 healthy controls—were interviewed and investigated with physiological (Prolactine, Cortisol, BP, Hb) and psychological tests (MMPI), IES-15 (Impact of Event Scale), PTSS (Post-Traumatic Symptom Scale). Their was related injuries had a different effect on the physiological stress response of the soldiers as reflected in the levels of prolactine, cortisol, hemoglobin and blood pressure. In a report of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e soldiers, we demonstrated that the experience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was not dependent upon physical injury, but rather on the psychological appraisal of the situ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article confirm earlier finding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trauma are complex, and that the perception of an event and the social context within which the traumatized soldier exists is as important as the event itself. The physiological response to the trauma varied greatly among the soldiers regarding the psychosocial impact of the consequence of the injury. So the anticipation of future possible trauma among less severely wounded soldiers (expected to go back to war) was followed by pathological stress responses. Trauma seems to operate somewhat independently from the overt conscious appraisal of the situat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psychosocial, and physiological aspects are interrelated in a multifactorial wa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is therefore of great importance in assessment as well as in treatment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Editorial Note This historical article is being pu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It is based on the Ph.D. thesis of Dr. Harry A. Teitelbaum for which he was awarded a doctorate by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in College Park in 1936. The dissertation was stored prior to publication and was not rediscovered until 1997. Teitelbaum’s work was performed during the early days of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mechanisms that regulate endocrine functi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broad capability of interactions among endocrine glands was evolving. It was a field that Teitelbaum contributed to for several years, many of which were spent in collaboration with Horsley Gantt in his laboratory at Johns Hopkins. Although some of the experimental strategies and some of the wording of the report seem quaint today, the contribution of Teitelbaum’s research was solid and highly relevant to questions being asked at the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