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0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310篇
  106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互依性与团队协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依性是指团队成员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相互依赖的程度,分为作业互依性和产出互依性两大类。该文全面的阐述了互依性的概念、分类和测量方法,并重点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关互依性在团队协作领域中的研究结果。总结发现,两类互依性与很多团队变量均有显著相关,特别是团队的结果变量。在对结果变量的影响上,两类互依性存在交互作用,或互依性与其他变量存在交互作用。文章最后提出了目前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22.
运用Stroop研究范式,对30名成人被试的类比数量表征线索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类比数量的小数和大数段上,不存在表征线索的分化;在个数任务中不出现Stroop效应,但被试在强不一致条件下的错误率显著高于强一致条件下的错误率;在累积面积任务中出现Stroop效应,且在弱不一致、强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错误率都显著高于强一致、弱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错误率。以上结果表明被试在进行类比数量表征时,可以同时提取离散量线索和连续量线索,但是对离散量线索的抑制要难于对连续量线索的抑制。  相似文献   
123.
目标定向与适应:社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176名大学新生3个月的纵向研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目标定向与适应的关系以及社会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学习目标定向能够有效地预测个体的学业适应、社会适应和心理适应;而成绩目标定向对三类适应都无显著性影响;(2)社会自我效能感在学习目标定向与社会适应、心理适应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而对学习目标定向与学业适应之间没有中介作用;(3)社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适应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24.
兰公瑞  刘成刚  盖笑松 《心理科学》2011,34(5):1120-1123
关于面孔识别能力的认知发展机制问题,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面孔特殊性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面孔识别之所以不如成人,是由于儿童和成人对面孔的加工方式不同,代表性理论有部分加工-结构加工理论,内部特征-外部特征加工理论,多维空间理论等。另一种是一般认知能力观点,认为儿童很早就具备了成人式的面孔加工方式,之后面孔识别任务中成绩的提高都可归因于一般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对两种观点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对未来的面孔识别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5.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有关人类心智的研究中,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借助于新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思路,当代认知神经科学从新的角度探讨了这个古老而神秘的课题。其研究的基本逻辑是:如果某种特定的思维过程(比如简单的算术运算或者三段论推理)在本质上是“语言的”,那么,在进行这种思维活动时,大脑中负责语言信息处理的区域就会参与;反之,如果某种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空间的”,则大脑中负责空间信息处理的区域就会参与其中。结合来自直观的脑功能图谱证据与其它的跨领域证据(如来自行为实验和脑损伤研究的证据),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6.
中国颜色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概述了用颜色立体模型表示物体颜色,并做定量表示的颜色体系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介绍了国际上影响较大的颜色体系理论和编制原则的特点。中国颜色体系研究是在对国际上其它颜色体系的理论分析和对颜色样品测试的基础上,确立其理论依据和编制原则,开展了中国人眼对明度、色调、彩度等间距排列的视觉评价实验,建立了中国颜色体系理论模型。同时研制出《中国颜色体系样册》。该项研究于1993年7月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召开的成果鉴定会,并得到良好的评价,又于1994年6月通过国家标准审查。该项研究的完成和推广,不仅能为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颜色控制、标定和交流提供科学的颜色定量手段,同时也是对实用色度学的发展和颜色标准化工作做了有益的工作,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7.
探讨幼儿在准确性线索和共识线索冲突情境下对自然与社会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特点。实验1探究幼儿在线索冲突情境下对自然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选取88名4~6岁幼儿,采用对物品命名的方法,结果发现4岁幼儿依据共识线索进行信任判断,而5~6岁幼儿依据准确性线索进行信任判断;实验2探究幼儿在线索冲突情境下对社会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选取94名4-6岁幼儿,采用对人格特质命名的方法,结果发现4岁幼儿依据共识线索进行信任判断,5岁幼儿对两类线索没有做出偏向性选择,6岁幼儿依据准确性线索进行信任判断。实验3采用被试内设计,探讨5岁幼儿对两个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验证了实验1和实验2的相关结果。结论:在线索冲突情境下幼儿对不同领域知识的选择性信任具有不同的年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28.
Previou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affective empathy, rather than cognitive empathy, significantly predicts people’s altruistic sharing behavior in economic games. However, most of these studies were conducted in Western populations. There might b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empathy and altruism due to different levels of empathy between Western and Asian individuals. In this study, we measured different aspects of empathy in Chinese adults as well as their allocation offers in the dictator and ultimatum games. We found that cognitive empathy, but not affective empathy, wa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adults’ altruistic sharing behavior in the two economic games. Subjective family income was also revealed to be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individuals’ altruism in the ultimatum game, such that people with lower subjective family income tended to be more generous. Potential implications of our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9.
This research examines change in lifetime drug use frequency among three drugs, marijuana, alcohol and inhalants, and antisocial behaviors using a cohort longitudinal model. Findings indicate marijuana and alcohol use increases with grade level. Inhalants are the only drugs which use decline with grade level. Focus of the paper is whether the use of these three drugs is a normal part of adolescent development. Using three determinants: associations between drug use and grade and scores on an antisocial behavior scale; and percent of abstainers; the authors determined none of the three drugs represent normal deviance. Data are from 2008 thru the 2014 the Caring Communities Youth Survey (CCYS). The concept of normal deviance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0.
Gelman and Echelbarger (2019—this issue) provide a valuable discussion about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inferred or nonobvious features of objects, which has implications for how children value products. We further this conversation by examining how children value products and brands as a means for meeting important goals, which we refer to as instrumental valuation. Specifically, we examine developmental trends in instrumental valuation for three goals—self‐concept development, self‐presentation, and happiness. Across these areas, we find that children place greater value on products and brands for meeting these goals as they grow older, particularly during late childhood and early adolescence. We conclude with a discussion of how age differences in instrumental valuation add to the general conversation about how children of different ages value obj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