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2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46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Auditory distractions can have serious consequences in critical situations such as driving. Mobile phones, radios, media players, and information devices that interpret and produce speech are increasingly common in vehicles, but the threats to visual attention are not yet fully understood. In three experiments, we found that most speech tasks had relatively small adverse effects on the detection of a briefly presented target among distractors across a 60° subarea of the visual field. Although there was a little impact on detectability, moderately difficult speech tasks slowed responding relative to silence. Our most demanding condition—generating and speaking a word beginning with the last letter of another word—had the greatest effects on accuracy and latency, with responding slowed by about 900 ms. An impairment of this magnitude presents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safe driving and calls into question the belief that hands‐free voice‐controlled devices are the answer to the problem of driver distraction.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2.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 when creativity is positively or negatively related to firm performance. Building on the creation–implementation tension theorized in the literature and the attention capacity perspective, we argue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v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is contingent on riskiness orientation, firm size, and realized absorptive capacity.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761 core knowledge employees, 148 CEOs, and 148 HR executives from 148 high‐technology firm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re knowledge employee creativity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firm performance when riskiness orientation was high. The relationship was positive when realized absorptive capacity was high. Finally, the relationship was more positive in small firms than in large firms.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our findings for creativity research and managerial practices.  相似文献   
73.
钱怡  赵婧  毕鸿燕 《心理学报》2013,45(1):60-69
本研究选择北京地区幼儿园3岁、4岁、5岁儿童各31、48、33名, 采用单部件意识测验和部件位置及功能意识测验系统探查了学龄前儿童的正字法意识各个层面的发展状况。单部件意识测验包括部件替换、部件缺失和部件旋转三个部分; 部件位置及功能意识测验分为假字和非字两个部分, 而非字又包括两形非字和形声非字。结果发现单部件意识测验中, 5岁组儿童在部件替换水平上的得分显著高于3岁组儿童, 而3岁组与4岁组、4岁组与5岁组儿童之间无显著差异; 部件缺失和部件旋转水平上, 三个年龄段的儿童的得分表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部件位置及功能意识测验中, 假字得分在三个年龄段之间无显著差异; 非字得分随年龄增长显著提高。这些结果表明, 单部件意识在学前期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 其中对部件替换的非字的拒绝能力发展较早, 部件缺失和部件旋转非字的拒绝能力发展较晚; 部件位置及功能意识在学前期已经开始发展, 3岁儿童已经具有假字符合正字法规则的认识, 但对非字违反部件位置合法性和功能完整性的认识直到4岁左右才开始萌芽, 5岁还未成熟。  相似文献   
74.
王振宏  刘亚  蒋长好 《心理学报》2013,45(5):546-555
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认为, 积极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影响受其趋近动机强度的调节, 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影响不同。本研究运用情绪图片诱发被试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 采用停止信号任务和任务转换作业考察了不同趋近动机强度积极情绪对认知控制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中性条件相比, 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促进了停止信号任务中Go任务和任务转换作业中重复任务的反应执行。(2)在停止信号任务中, 相对于中性条件, 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条件下的停止信号反应时显著缩短; 在任务转换作业中, 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条件下的反应时转换损失和错误率转换损失均显著降低, 而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条件下的反应时转换损失显著增加。因此, 积极情绪对认知控制的影响受其趋近动机强度的调节, 即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增强认知灵活性, 提高停止反应与任务转换的速度; 而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增强认知稳定性, 加快停止信号任务中Go任务和任务转换作业中重复任务的反应执行, 增加了反应时转换损失。  相似文献   
75.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探讨欺骗机制和开发测谎技术中的应用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前者使用多种范式来考察假装失忆、故意错误及人际交互中的欺骗行为的认知和神经机制,而后者主要沿用传统的GKT和CQT范式检测欺骗行为。已有研究突显了前额叶和顶叶这些参与执行控制过程的脑区在欺骗中的核心作用,但基于这些脑区信号进行测谎时,得到的准确率不容乐观。未来研究应探索除执行控制过程外的欺骗的其它认知成分,尝试从"记忆痕迹"和"欺骗结果"等方面寻找测谎的新线索。并应揭示"欺骗特质"的神经基础,以启发"忠诚度"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76.
伤害回避是指个体对厌恶刺激信号做出强烈的反应,并学会被动地回避惩罚的一种倾向,这一倾向使得个体反复思考未来的结局,并谨慎小心地对待不确定情景中的事件,进而更有可能诱发情感障碍。伤害回避涉及的神经网络包括三个子网络,即额顶叶-前扣带皮层的连接、皮层-杏仁核的连接和白质通道的结构性连接,这三个子网络分别与羞怯感-易疲劳性、预期担心以及不确定环境中的害怕情绪有关。而其生物基础则包括单一基因多态性和基因多态间的交互作用。今后的研究应该集中在深化伤害回避神经网络与生物基础间的联合机制、研究三种及以上基因多态间的交互作用、考察其他因素对基因效应的调节作用、注重伤害回避四种亚型相关神经网络之间的连接、探讨5-HT4等其他几种5-羟色胺受体多态性与伤害回避的关系以及分析伤害回避内部机制在抗抑郁治疗中的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77.
This study examined 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in 180 accidentally injured patients of mainland China in their convalescence stage, investigating its relationships with demographic and accidental injury variables, personality,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symptoms, and coping style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posttraumatic growth (PTG) presented mostly in the domain of Relating to Others and indicated that PTG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marital status, educational level, personality, coping styles, and PTSD symptoms. Avoidance of PTSD symptoms, Openness to experience, and positive coping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PTG. The findings emphasize that when promoting PTG of accidentally injured patients, healthcare providers should facilitate patients utilizing personal resources, understand PTG coexists with PTSD symptoms, and adjust interventions based on the coping styles the patients have adopted.  相似文献   
78.
为考察学龄儿童心理理论与情景记忆的关系,111名小学4-6年级儿童在两周内完成了心理理论(包括二级错误信念、失言和白谎等)和情景记忆(回忆过去"一个星期内"、"一个月内"和"一年内"亲历的具体事件;以及想象将来"一个星期内"、"一个月内"和"一年内"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等任务。控制了年龄效应后,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儿童回忆过去时"谈及他人"、想象将来时"谈及自我"和"谈及他人"与心理理论的认知成分存在显著关联。而儿童回忆过去时"谈及他人"与心理理论的情感成分有显著关联。结果表明,学龄儿童心理理论可以分为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情景记忆与心理理论不同成分的关系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9.
提取练习比建构概念图更有利于记忆保持和迁移的研究结果尚存在争议。依据认知负荷的3个成分,设计两个实验探究前期知识水平与策略复杂性对以上两种学习策略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前期知识水平的主效应不显著,但是与学习策略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提取练习策略条件下,高前期知识水平的被试与低前期知识水平的被试在记忆保持和迁移上的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建构概念图策略条件下,高前期知识水平的被试在记忆保持和迁移上的正确率显著地高于低前期知识水平的被试;(2)当降低概念图的难度后,被试使用建构部分概念图策略产生的认知负荷与使用提取练习策略相比显著降低,并且其在学习阶段学习到的知识量显著地高于使用提取练习策略的结果,但是在最终测试上,其记忆保持与迁移的正确率与使用提取练习策略并没有显著差异,策略的复杂性增加了学习者的额外负荷,但是对策略有效性的发挥却不具有决定性影响。以上结果说明提取练习策略之所以比建构概念图策略更具优势,不是因为其策略本身更易掌握,而是因为其与建构概念图策略相比不受学习者前期知识水平的影响。这意味着认知负荷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提取练习在记忆保持与迁移中产生优势效应的内部机制,并进一步证实提取练习与精细编码不同,具有独特的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80.
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研究旨在考察两个问题:1.心理咨询是否是改变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有效途径,如果是,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厌学心理;2.厌学心理的改善能否有效提高中学生学习效率。本实验用问卷调查法从183名中学生中筛选出有厌学心理的学生24名。运用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等手段对这24名学生进行为期4个月干预、结果表明:心理咨询能够有效且明显地改善厌学心理。但要完全消除厌学心理则还需要辅以其他干预手段;随着学生厌学心理的改善,其学习效率也相应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