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00篇
  6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鼠伤寒菌pla基因及功能的研究从课题确立到取得结果整个过程,充分展现了综合研究方法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在综合基础上的创新是科学研究成功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62.
本研究探讨文章阅读过程中结构因素对文章信息保持的影响作用。包括两个实验。实验 1探讨阅读文章结构是否清晰及主体对文章结构是否有清晰的把握对文章信息保持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 ,阅读的文章结构越清晰 ,主体对文章结构把握能力越强 ,越能促进文章的信息保持。实验 2进一步探讨文章的结构清晰及主体对文章结构的清晰把握促进的是何种信息的保持。结果证明 ,结构清晰与否促进的是文章的主要信息的保持 ,而对文章的细节性信息促进作用不大。本研究结果表明 ,文章的结构因素对阅读保持有促进作用 ,主要是促进文章的主要信息的保持。  相似文献   
63.
材料模式与认知负荷对小学生类比学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莫雷  邹艳春  金素萍 《心理科学》2000,23(4):385-389
探讨学习材料不同模式和学习过程不同的认知负荷对小学生类比推理学习迁移的影响.包括两个分实验.实验1探讨学习材料的不同组织模式对小学生类比推理学习迁移的影响,两组小学生分别学习模式化与非模式化的材料,然后完成迁移程度远近不同的四类测题.结果表明,非模式化条件下完成远迁移题目的成绩显著优于模式化条件下的成绩.实验2探讨小学生在不同认知负荷条件下类比推理学习的迁移效果,两组小学生分别在高认知负荷与低认知负荷情况下学习类比推理的材料,然后完成上述四类测题.结果表明,高认知负荷条件下完成远迁移题目的成绩显著优于低认知负荷条件下的成绩.本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小学生类比推理的学习来说,非模式化、高负荷的学习更有利于促进迁移,支持了积极反应理论.  相似文献   
64.
刘晓陵  金瑜 《心理科学》2000,23(1):63-67
布鲁默学习测验(BLT)是一项以学习模式为研究内容的学习过程测验。作为BLT中文版修订工作的首要阶段,课题组在研究BLT理论原理,测验结构和内容和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学实际,以简单常用的部首和汉字为主要测验材料编制出BLT中文版测题册试用本,并作了试测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试用本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并保持了作为学习过程测验的特色,达到了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65.
复杂图形的双眼视差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用心理物理学实验方法,以能正确分辨图形在深度上起伏周期数的多少作为判据,检测了七名被试的体视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者观看复杂图形的视差敏感性是和图形在深度上变化的复杂程度有关。如果以视差作纵坐标,以图形在深度起伏频率为横坐标,则其深度感知的范围是一个区域,该区域的频率变化范围是从0.1周/度到4周/度,当深度变化频率大于4周/度,则无深度感知。七名被试的双眼深度敏感区有个体差异,但其区域的形状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66.
用微机化的伪随机点立体图对发生器产生静态和动态随机点立体图对(RDS),显示在左右两个示波器上。RDS图形中的元素密度可以改变。具有正常立体视的10名被试通过立体镜观察这些图形,测量双眼融合能产生完整立体图形感知所需最小的元素密度,即密度容限。 设计了三个实验用以检测改变RDS图形的空间参数对密度客限的影响。第一个实验,在静、动态RDS图形下,改变视差图形面积;第二个实验,改变视差图形的形状;第三个实验,改变视差图形的周长。 实验结果表明,双眼深度感知要求一定的元素密度容限,视差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对密度容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静态和动态RDS图形的密度容限也不相同。 本文利用RDS的整体立体感知特性和空间频率通道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7.
金贵昌  郑竺英 《心理学报》1987,20(1):102-106
本实验利用条纹发生器产生正弦调制的条纹作视觉刺激,用NICOLETCA—1000平均仪,从枕骨隆起上方沿中线5cm处记录瞬态视觉诱发电位。实验用四种不同反差,十种空间频率,四名被试。结果表明瞬态视觉诱发电位(C_1—C_2)的峰值随反差的增加而变化,其在空间频率上有一定的分布,最敏感处落在3—5C/deg。在阈上刺激时,被试个体有差异,但分布趋势相似,最敏感处也为3—5C/deg,这和心理物理实验获得的调制传递函数(MTF)结果很吻合。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到(C_1—C_2)值对反差变化是敏感的,它反映了人视觉系统对不同空间频率上的反差敏感性,可以把它与MTF相类比。  相似文献   
68.
Although both top‐dog and underdog positioning appeals are widely used in marketing and advertising, little is known about which strategy is more effective in persuading consumers. By introducing a sense of power, a social variable that is inherently relevant to the nature of the top‐dog versus underdog classification, we propose that consumers' responses to these two appeals are influenced by their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power. Specifically, low‐power consumers will respond to top‐dog appeals more favorably because associating with top dogs facilitates power restoration. In contrast, high‐power consumers will respond to underdog appeals more favorably because supporting underdogs facilitates power expression. In four experimental studies, we provide consistent support for our main predictions as well as the underlying processes. Studies 1 and 2 demonstrate the differential effect of consumers' power states on their attitudes toward top‐dog versus underdog appeals. Providing process evidence, Studies 3 and 4 identify boundary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basic effect was eliminated. These findings contribute to the persuasion literature and power research and provid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positioning strategy and advertisement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69.
70.
目的:以中国传统的财富观和刻板印象内容模型为理论基础,采用实验法,探讨道德、热情和能力在贫富心理融合中的作用。方法:613名社会人士参加了实验,两个实验分别操作了穷人和富人身份。结果:无论对穷人还是富人的心理融合,道德、热情和能力三个因素对心理融合的主效应都显著,且道德因素的效应值最大。这表明,人们对贫富群体的心理融合存在"道德突显效应",即道德因素在人们对穷人和富人的心理融合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