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7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Established theories have acknowledged that intergroup threat is one of the key determinants of intergroup attitudes and behaviours, but how intergroup threat can affect consumer behaviour remains unclear. Here, four preregistered studies (total N = 988) examined the effect of intergroup threat (manipulated in terms of realistic and symbolic threats) on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purchase ingroup and outgroup products. In the context of China–West relations, we measured Chinese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purchase Chinese (ingroup) and Western (outgroup) products. These studies together revealed that realistic and symbolic threats (versus control) increased willingness to purchase ingroup products and decreased willingness to purchase outgroup products, regardless of the product category. Studies 3a and 3b also measured knowledge of the outgroup as a potential moderator, revealing that realistic threat (versus control) reduced willingness to purchase outgroup products only among individuals who had less knowledge of the outgroup. Furthermore, Study 3b showed that the intergroup threat manipulation indirectly influenced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purchase ingroup/outgroup products through increased anger and decreased hope. We discussed the contributions to the intergroup relations and consumer behaviour literature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transnational marketing practices, as well as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research.  相似文献   
172.
该研究探讨了校园排斥和初中生内外化问题的关系,结合资源保存理论,进一步考察同伴关系(条件性资源)与核心自我评价(人格特质资源)对该效应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青少年校园现实受排斥量表、同伴关系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焦虑抑郁量表和外化行为倾向量表,对辽宁省2所中学54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校园排斥对于初中生的内化及外化问题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同伴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在校园排斥与内化问题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在校园排斥与外化问题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具体而言,校园排斥通过三条路径影响内外化问题:一是同伴关系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核心自我评价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同伴关系—核心自我评价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3.
中医专科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的精华和灵魂,对中医的延传和发展意义重大。为了解区级中医院中医专科的发展现状,笔者对广州各区级中医院进行实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区级中医院中医专科设置较单一,各专科在医疗方面的优势地位不突出,学科队伍建设欠完善,部分专科的科研水平亟待提升。  相似文献   
174.
西方心理学中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及其超越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04,36(2):212-218
当代西方心理学中存在着现代主义取向和后现代主义取向的对立和冲突。冯特以来的西方心理学流派大多属于现代主义的范畴。现代主义的特征是:(1)重视科学的价值,强调科学的方法;(2)信奉经验主义;(3)个体的中心地位。后现代主义取向的核心是社会建构主义,其主要特征为:(1)批判的倾向,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进行解构;(2)把社会建构论作为认识论的基础;(3)促进心理学实践的四个转变。尽管两种倾向形成鲜明的对照,但两者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方面,从而构成了超越两者的基础。两种取向的超越需要以科学实在论作为元理论的基础,并需要双方互补、合作和开放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5.
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积极心理学运动是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但它并不是对传统以问题为核心的病理性心理学的取代而只是一种补充。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或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由于积极心理学运动兴起的时间较短,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表现出一定的话语霸权、研究对象不够全面、缺少有说服力的纵向研究、和早期心理学的一些相关研究存在一定的脱节  相似文献   
176.
文章首先介绍了性别角色定型的相关概念和广告中性别角色定型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从内容分析和受众反应两个角度回顾并总结了有关电视广告中性别角色定型的研究。内容分析的结果表明: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女权运动,电视广告中的性别角色定型并没有减弱;电视广告中的性别角色定型具有国际普遍性。受众反应的结果表明:受众对电视广告中的性别角色定型的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比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女性主义意识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7.
创造性研究的有效工具——远距离联想测验(RAT)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一个测量创造力的方法——远距离联想测验(remoteassociatestest,RAT),并将它与其他创造性测验方法进行比较。文章还介绍了应用RAT进行的一些创造性科学研究的成果。作者认为RAT是适合创造性科学研究,尤其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78.
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况志华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05,37(5):702-709
当代西方心理学界先后出现了后现代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等新的研究取向。这三种取向在对现代主义心理学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构建着各自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视野,并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和影响。本文综述了这三种取向的核心观点和基本特征,论证了它们对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影响及存在的问题,主张反思的意义在于超越,不同取向的整合应基于宽容与对话。  相似文献   
179.
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研究概述及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依恋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是一种认知/情感性的构造,是在婴儿/孩子与父母行为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对他人和自我的一种心理表征。Bowlby的内部工作模式的概念为理解依恋行为的发展提供了方法,是依恋研究工作的进步。该文从内部工作模式的性质、内部工作模式的结构和其稳定性的研究对内部工作模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详细论述了在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不同理论背景下的几种可能的结构,进一步分析了内部工作模式的稳定性和变化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并对今后内部工作模式概念的发展和可能的不同类型的内部工作模型结构的存在进行了思考和探索。特别的提出,随着儿童青少年的成长,人际关系的不断复杂化,个体可能在自身的依恋模式基础上分别分化出不同类型的工作模式结构,对这一理论构想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可能揭示内部工作模式的个体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0.
材料性质与内隐攻击性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叶茂林 《心理科学》2001,24(4):418-421
使用表示攻击和被攻击相互作用的动词为实验材料,随机抽取60名初一学生,采用3种加工类型×2种测验方式的混合设计来考察未成年人攻击性的某些内隐社会认知特征.结果表明(1)验证了先前有关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特征的研究;(2)汉字材料也能产生内隐攻击性的启动效应;(7)在未成年人身上也存在有内隐形式的攻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