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8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34篇
  74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1.
陶沙  李蓓蕾  王耘  张华  周江  陈瑶  董奇 《心理科学》2003,26(2):253-256
本研究考察了婴儿情绪特征、母亲受教育程度和母亲社会情绪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情绪特征不同婴儿的在积极社会情绪行为上无显著差异,而在消极情绪行为上,负性情绪组婴儿的显著地少于负性情绪组婴儿的母亲;(2)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在积极情绪行为上无显著差异,而在消极情绪行为上,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显著地少于受教育程度低的母亲;(3)综合考察婴儿情绪特征和母亲受教育程度两方面因素,受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下、负性情绪较多婴儿的母亲在积极情绪行为上与其他组的母亲无任何差异,而其消极情绪行为显著地多于其他组的母亲。  相似文献   
712.
大众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华 《道德与文明》2007,(4):84-85,88
大众文化的流行与发展,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生活方式等诸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集中体现为时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由于大众文化在文化功能上的悖论存在,使其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针对大众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通过提高对大众文化的认识,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等多种途径,来应对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及影响.  相似文献   
7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从伦理学的角度看,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深刻含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标准,而公平正义的实现是以民主法治为前提的;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要求,因为人们的相互关系反映着社会的整体和谐程度;共建共享是社会主义争谐社会的最高伦理准则,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和最终结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714.
再探猜谜作业中“顿悟”的ERP效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探讨顿悟问题(字谜)解决中提供答案后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250~400 ms内,“有顿悟”和“不理解”比“无顿悟”的ERP波形均有一个更为负向的偏移。在“有顿悟—无顿悟”和“不理解—无顿悟”的差异波中,这个负成分的潜伏期约为320 ms (N320),地形图显示,N320在中后部活动最强。进一步对“有顿悟—无顿悟”差异波作偶极子溯源分析,发现N320主要起源于扣带前回(ACC)附近。这似乎表明,N320可能反映了提供答案瞬间新旧思路之间的认知冲突,但是却不能真正揭示顿悟问题解决中思维定势的成功突破以及“恍然大悟”所对应的独特脑内时程变化  相似文献   
715.
716.
717.
Empirical research on both meaningful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has been criticized because research in both fields is largely unsystematic. By integrating the 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y and identity theory into the meaningful work and affective commitment literatures, we examined the mediating role of positive work reflection (study 1 and study 2)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work centrality (study 2)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meaningful work and affective commitment. We conducted two independent studies with two-wave data to examine our hypotheses through mediation and moderated mediation bootstrapping procedures. Both study 1 and study 2 found that positive work reflection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ningful work and affective commitment. In addition, study 2 revealed that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ningful work and affective commitment was stronger for those who place less importance on work (i.e., low work centrality). The meaningful nature of one’s work may motivate those who view work as peripheral to recall positive moments of their work, which, in turn, impacts their affective commitment to the organization. Thus, in order to increase affective commitment, promoting meaningful work might b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ose with low work centrality. This is one of the first studies to examine positive work reflection as a cognitive pathway linking meaningful work to affective commitment and identify a boundary condition where meaningful work may not be associated with affective commitment for those who are high in work centrality.  相似文献   
718.
Research on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pathology - Children exposed to peer victimization are at increased risk for psychopathology. However,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linking peer victimization...  相似文献   
719.
要求中国被试基于对中国面孔图片的第一印象对图片中人物进行人格判断,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平行分析的方法,探究面孔中的人格知觉维度。结果发现,中国被试知觉本族男性、女性面孔时存在\"亲和性\"和\"能力\"两个人格知觉维度。初步揭示了亲和性维度具有跨文化的共性,并提出更广义的能力维度,其内容包含支配性特质和坚韧性特质。  相似文献   
720.
模糊规避是指在相同奖赏的情况下,决策者会力图规避从主观上判断具有模糊概率的事件而偏好具有相同精确概率的事件。本研究使用同时评价、单独评价的研究范式从随机事件和自然事件两个领域来探讨模糊规避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风险事件和模糊事件同时评价时,个体倾向于模糊规避;当风险事件和模糊事件单独评价时,模糊规避会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