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9篇
  免费   357篇
  国内免费   74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159篇
  2017年   142篇
  2016年   166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302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261篇
  2010年   225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265篇
  2007年   332篇
  2006年   291篇
  2005年   280篇
  2004年   200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8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21.
Researchers interested in the processing of relational information have sought a satisfactory explanation for the congruity effect in linear orders. It is relatively easy to select either the greater of two objects that are high on a dimension or the lesser of two objects that are low on a dimension, but it is relatively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greater of two objects that are low in magnitude or the lesser of two objects that are high in magnitude. One explanation of the congruity effect is the expectancy hypothesis that claims that the choice of the comparative primes objects of particular magnitudes. We present two experiments that demonstrate that a congruity effect of equivalent magnitude is obtained when the comparative is presented after the stimulus pair. Moreover, this equivalence cannot be attributed to the salience of the dimensions we employed, because this equivalence held for stimuli that were classified as salient and for those classified as nonsalient. These findings are interpreted in the context of some current explanations of the congruity effect.  相似文献   
922.
儿童在数及数学上对部分与整体关系认识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括了九个有关数和数概念的实验研究结果。作者在最早的四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儿童对部分与整体关系认识的十二项指标,再以之通过正整数,几何图形和分数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探讨结果由两个数学试验验证应用。根据研究总结果,作者讨论了揭示认识对象的内在规律对于主体认识活动的作用,部分与整体关系认识的年龄特点,阶段性及激进时期以及认识这个关系的心理过程。也对数的部分与整体关系的掌握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923.
本研究报告证实了针刺能够显著地提高两点阈限。本文探讨了针刺对两点阈限改变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分析了情绪状态、电针刺激强度、频率对针刺提高两点阈限的影响。还分析了针刺对痛阈的提高与对两点阈限的提高的关系。  相似文献   
924.
王甦  韩凯 《心理学报》1985,18(1):82-87
本文报道被动触觉的长度总合实验。在应用单一的标准刺激的条件下,在前臂内侧进行了单一的和各种复合的变异刺激的比较实验,所得到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这与主动触觉和应用复合的标准刺激的实验结果相一致,表明长度总合是触觉的一种普遍现象。本文讨论了策略在长度总合中的作用与对长度辨别阈限的意义。  相似文献   
925.
王景和 《心理学报》1985,18(2):11-16
本文首先介绍一次有关心脑关系的论争并评论它所开展的方式。然后评论此次论争的核心问题和几种主要的论点。最后就答辩论文中的思想转折和理论归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26.
学生道德品质自我评价倾向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时蓉华  王伟 《心理学报》1985,18(2):17-24
本研究采用态度测量法,让不同年龄的学生(8、11、14、17、20岁)320人对八项道德品质作自我评价,也评价他人,以探讨其自我评价的倾向性。 研究表明,学生对于优良的道德品质的自我评价一般都高于他人对他的评价;对于不良品质的自我否定则一般都强于对优良品质的自我肯定;学生道德品质的自我评价表现出年龄差异与性别差异;从小学五年级开始,自我评价发生明显的转折,接近高年级而远离低年级,表示出该年龄阶段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927.
第20届世界哲学大会在美国举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樑 《哲学动态》1998,(12):15-17
1998年8月10日-16日在美国波士顿召开了第20届世界哲学大会。这一届大会的主题是:“哲学、教育、人性”。出席这次大会的学者3000多人,其中主要是美国学者。大会印发的论文摘要(不全)有1700多篇。大会设会场50多个,会议期间,共召开各种学术讨...  相似文献   
928.
"文化帝国主义"是一个非常流行但争议很大的术语,用来说明欧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渗透"的活动,更具体地说主要是针对西方世界的"领头羊"美国,与美国大众文化在发展中国家传播引起"美国化"这一现象密切联系在一起,尤其是美国媒介对世界各地大众生活的影响甚至控制."文化帝国主义"话语在学术界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在解释全球"美国化"上也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929.
930.
本研究选取5、6、8、10岁儿童各32名,采用故事情景来考察儿童处于不可回答问题情况下猜测答案的倾向.研究结果表明:(1)5~10岁儿童在故事情景下面对不可回答问题时存在猜测答案的倾向,且年龄差异不显著.(2)问题形式对儿童猜测答案的倾向有显著影响,较不可回答的开放问题,儿童在不可回答的封闭问题上的猜测答案倾向更强烈.(3)在不可回答的封闭问题上,儿童倾向给出否定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