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2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57篇
  151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4篇
  1970年   1篇
  1968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现实治疗法的新进展——选择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理论是威廉·格拉瑟(William Glasser)应用现实治疗法的过程中发展的新理论,取代“控制理论”成为现实治疗法所有工作的基础和核心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人一生所做的都是综合行为,人唯一能够选择的是自己的行为。选择理论修正了基本需要、优质世界、综合行为等概念和内涵,强调内部控制,强调人的选择,否认心理疾病,重视关系的作用。文章介绍了选择理论产生的历程,阐述了它的主要内容以及在咨询中的应用,最后结合中国文化及咨询经验对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严进  吴英杰  姜琦 《心理科学》2015,(2):457-462
行为事件的履历资料评估能有效克服传统履历数据构思效度弱、情景限制多等问题。本研究结合某通信企业招聘工作,选取250名应聘者数据,结合关键事件法,通过对履历事件的行为锚定来评估应聘者的胜任特征。研究在多重比较行为履历资料、履历表数据、认知能力等多个指标组合对录用结果预测的回归模型基础上,检验新增指标的预测效度。结果表明,行为事件的履历资料评估具有效标关联效度,与其他工具组合使用时具有增量效度。  相似文献   
13.
梁毅  陈红  邱江  高笑  赵婷婷 《心理学报》2008,40(8):913-919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探讨了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大学生)对胖-瘦两类身体图片进行再认时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结果发现,相对于控制组(正常女大学生),胖负面身体自我女大学生在750~800ms的时间窗口内,“胖图”比“瘦图”诱发出一个更正的ERP波形,差异波的地形图显示该正成分在中前部有更强的激活。进一步对差异波作偶极子溯源分析,结果发现,该正成分主要起源于右侧枕叶附近。这似乎表明,右侧枕叶的激活与身体自我信息的出现有关,与负面身体自我图式的体验有关  相似文献   
14.
欺骗判断与欺骗行为中自我控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欺骗判断与欺骗行为有着不同的心理机制, 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增强人际间的信任和团队的长远利益。采用行为学实验从两种视角下考察自我控制对欺骗的影响。实验1采用材料评定的方法考察了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能力状况对欺骗判断的影响, 结果发现对比高自我控制能力的人, 被试更倾向于认为低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更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产生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实验2采用颜色Stroop任务考察了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资源衰竭状况对欺骗判断的影响, 结果发现当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资源衰竭时, 在评价他人为自己利益去欺骗、为他人利益去欺骗以及在特定情境中欺骗倾向上, 没有发现任何显著的主效应或交互作用。实验3采用视觉−感知任务来考察不同水平的自我控制能力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结果发现, 对比高自我控制组, 低自我控制组有更多的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实验4采用颜色Stroop任务和视觉−感知任务来考察自我控制资源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结果发现, 对比控制组, 自我控制资源衰竭组有更多的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在进行欺骗判断时, 相比自我控制资源状况, 个体会优先识别他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水平来判断其是否具有欺骗动机或欺骗倾向。在欺骗行为中, 高自我控制能力的个体, 能够更好地抑制自私动机, 更多的考虑长远利益, 出于自身利益去欺骗的可能性会更小; 自我控制资源充足的个体, 更有可能会经得住诱惑, 自私自利的欺骗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也会更小。  相似文献   
15.
心理分离指的是个体在非工作时间里从工作中分离出来,个体不仅身体上远离工作场所,精神上也摆脱掉工作的事情,对员工工作压力的恢复过程非常关键。首先,文本概述了心理分离的概念及其进展;其次,论述了心理分离研究现状;最后,阐述了心理分离的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从多元概化理论看高考综合能力测试的改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志明  张雷  马世晔 《心理学报》2004,36(2):195-200
通过多元概化理论的研究发现,高考综合能力测试(2001,广东)的总体信度达到了可以接受的水平(0.784)。但测验中各部分对总方差的贡献程度与预定的赋分比例有较大差距。其中,地理和政治的贡献度偏低,化学和历史的贡献度偏高。这表明有(历史和化学)偏科特点的考生得到了较高的综合分数。又经决策(D)研究发现,增加地理部分的题量会反常地降低测验的总体信度,这说明有不少高分考生答错或主动放弃了地理科题目。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各部分的实际贡献程度、避免负面导向是当前高考综合能力测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内隐学习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是被试能够习得何种结构及其相应的学习机制。远距离规则的研究为澄清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现有研究已证实被试能够内隐地习得并迁移固定长度的远距离规则。按照内隐学习抽象性的观点,如果被试习得的是远距离的抽象规则本身,那么迁移也同时会发生在不同长度的材料上。因此,研究以独特的汉语声调水平映射规则为材料,通过对表面特征与底层规则之间的分离操作,探讨声调水平映射规则的内隐习得和长度迁移,结果表明被试不仅能够习得这一规则,还能够将该规则灵活迁移到不同长度的材料上,进一步为内隐学习的抽象性特点和无限性的学习机制提供强有力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18.
Current Psychology -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onset mechanism of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PMPU), the current study tested the mechanism by which sleep quality is associated with PMPU though...  相似文献   
19.
Applied Research in Quality of Life - Leisure activities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stimulate an individual’s creative potential, making positive contributions to health and well-being. Using...  相似文献   
20.
Four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gap depth on human observers’ perception of whether or not a gap is crossable. Experiments 1 and 2 showed that as the gap’s depth increased, observers tended to increasingly underestimate the maximum width of a gap they could step across. Experiments 3 and 4 clarified this finding: The observed covariation of perceived gap crossability and gap depth depended on the observer’s direction of gaze, rather than on the physical depth of the gap. The optical relations to which observers might be attending are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 possibility that cognitive-affective processes might have contributed to observers’ underestimation of their actual capabil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