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7篇
  免费   323篇
  国内免费   70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146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284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232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233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256篇
  2005年   244篇
  2004年   174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9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Self-esteem affects individuals in a variety of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substantially and extensively. While an increase in self-esteem over time was observed in the USA, different patterns of temporal change in self-esteem were observed in other societies. We analysed the responses (n = 305 229) collected between 1993 and 2016 from 609 articles to examine the patterns of temporal change in self-esteem in China and its relations with socioecological conditions. Additionally, we explored the patterns in different groups, includi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158 samples; n = 97 751), college students (427 samples; n = 153 474), and community participants (232 samples; n = 54 004). Some major findings were noted: (i) overall, the level of self-esteem increased over time. However, we also found a significant curvilinear trend in self-esteem with a decline followed by a recent increase; (ii) some evidence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ecological factors and self-esteem was obtained; and (iii) the patterns varied in different cohort groups. Specifically,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showed a different pattern, in which their self-esteem level did not show a significant linear trend and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the examined socioecological factors. The implications on the theories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oecological conditions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72.
王静 《孔子研究》2020,(1):120-128
经世致用作为儒学的精神特质,其内涵历有嬗变,至晚明时则因与西方科学的互动而有重大革新与突破。经世致用的革新缘于士人对儒学发展逻辑的深刻感知和主动展开。"经"的权威淡化为儒学与西学的互动创造了良好氛围;"世"的现实转向为士人引入科学开辟了通道;士人对"用"的追求不仅推动着"致"的体系中增添了科学演绎方法,而且对"不用为用"新内涵的接纳意味着求故的科学精神在儒学体系中逐渐融入。经世致用内涵在面向传统革新的同时,也因科学知识、方法、精神的融入实现了突破。经世致用内涵在晚明的变动意味着它非但没有阻碍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反而推动了科学在中国的扎根,是儒学与科学良性互动的典型例证,展现了儒学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973.
社会价值观对于社会群体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动力作用,而社会重大事件的发生会对社会价值观的走向产生影响。研究采用价值观类型量表,对90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包含144名湖北省大学生,探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价值观的分布特征,对比湖北省和其他地区,以及与SARS时期的异同,并预测其在疫情后期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在大学生的总体样本中,实用型、社会型和科学型价值观依次占据重要地位;(2)湖北省大学生中社会型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地区大学生中实用型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两个样本的整体分布特征不存在显著差异;(3)两次疫情中,社会型和实用型价值观均占据主导地位,科学型价值观的地位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974.
利用眼动追踪技术,考察了老年人与青年人加工情绪图片过程中的注意偏向及再认成绩。给被试同时呈现积极、中性及消极情绪图片,分为注意和记忆两部分任务。基于线性混合模型的分析发现,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表现出对积极图片更大的注意偏向,且在随后的再认过程中对积极情绪图片的再认正确率更高。结果支持了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说明中国老年人同样存在“积极效应”,情绪加工过程中能够通过选择偏爱的积极情绪信息来适应老化。  相似文献   
975.
该实验以经典DRM词表为实验材料,采用简化后的联合范式来探讨注意资源对老年人错误记忆的影响。比较老年人和青年人在注意集中和注意分散条件下的错误记忆成绩。结果发现,老年组的虚报率显著高于青年人的虚报率,特别在注意集中条件下。更重要的是,老年人在注意集中条件下的虚报率与青年人在注意分散条件下的虚报率相比无显著差异,同时两种条件下的判断标准差异也不显著。结果显示,老年人相比于青年人有更多错误记忆的原因可能是注意资源的不足。  相似文献   
976.
由于齐国和鲁国的治国策略不同,反映到他们的教育思想上也存在着差异。齐国开展教育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富民强国,称霸诸侯,而鲁国则是为了维护和推行西周宗法社会的礼制。本文借助现有齐、鲁文化典籍就齐、鲁教育思想的相同点与差异处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977.
催眠诱导下电击性厌恶试治同性恋3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志超 《心理学报》1999,32(3):337-341
用催眠诱导情景下的电击厌恶试治同性恋3例均获成功。认为同性恋是情绪体验记忆的结果。单纯的认知治疗不可以消除情绪记,而单纯的行为治疗仅可消除对同性的性欲却无法重建对异性的性欲。认为要根治同性弯需用对异性的性欲代替对同性的性欲。催眠诱导情景下的电击厌恶既可消除对同性的性体验,又可建立对异性的性体验。  相似文献   
978.
979.
王航赞 《哲学动态》2006,(11):14-21
彼得·理普顿是当代科学哲学领域内的著名学者。他在牛津大学获得哲学学士和博士学位,现任汉斯·罗森教授席位,剑桥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系主任,国王学院荣誉成员。同时,他也是研究生命伦理的努费尔德委员会成员,并主持其中的生物基因研究小组。他的哲学兴趣集中在科学中的说明和推理、科学进步、社会认识论、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医学伦理等。著有《最佳说明的推理》(1991年第1版,2004年第2版),该书于2004年获得了英国皇家学会讲座的梅达沃奖。作者就当代科学哲学领域内的一些问题,尤其是有关最佳说明的推理问题对他做了一次专访。…  相似文献   
980.
季金华 《学海》2007,(1):136-140
随着西方社会全面进入福利国家时代,宪政理论在人权的扩张和权力制衡的理念方面获得了新的表述。当代西方宪政理论主张通过保障平等的自由来实现利益的公正分配,通过公正的程序机制实现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的统一,通过司法审查实现宪政的平衡价值,通过人权法律的全球化实现人权的一体化和全球化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