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惠吉兴 《现代哲学》2003,(1):95-102
宋代学者在哲学层面重新阐发了礼的历史根源和价值根基。首先,礼是为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心性本体是礼的内在根源,礼是心性本体的外在形式。其次,礼的内涵有着三个层面:天理本体,天理的表现形式,人类社会全部规范的总合。  相似文献   
182.
高校教师生活压力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研究采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了广东高校教师的生活压力。结果表明 ,高校教师的生活压力来自家庭生活、发展提高、人际关系、工作性质、工作冲突以及兴趣和满意感等 6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3.
3~4岁儿童攻击行为发展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对163名幼儿园小班儿童进行追踪观察,考察3-4岁期间儿童攻击行为的特点、发展模式及稳定性。主要获得以下结果:儿童最普遍的攻击形式是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的发生率较低;大多数攻击行为属于主动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男孩的攻击行为总体上多于女孩.但女孩的间接攻击多于男孩;儿童的攻击性在3-4岁之间无显著变化,但敌意性攻击存在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3-4岁儿童攻击性的个别差异已具有明显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4.
青少年的个人未来发展目标和担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标和担忧是个体关于未来的心理表征,对个体日常指向未来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采用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中文版调查了近2000名初中、高中和大学青少年,结果发现,青少年的目标和对未来的担忧反映了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同时它们又因被试的年龄、性别、城乡背景以及思考内容领域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5.
几乎所有中晚期癌症患者治疗中都会或多或少应用到临床营养支持治疗,适时、正确地应用对部分中晚期患者极具积极意义,而选择性地对一部分晚期患者有限应用甚至放弃,可能是更为理性的选择。从癌的本质出发,科学地应用营养不良筛选及评定方法,使临床营养支持治疗成为中晚期癌症患者的真正需要。  相似文献   
186.
成人后期日常能力自评与操作水平的横断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我评估与纸笔操作相结合的方法 ,对 2 3 3名 55至 74岁的成人后期被试完成七项日常活动的能力进行横断比较。结果表明 :自评能力与操作能力既存在一定的一致性 ,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 ,各活动项目上的自评水平比操作水平要高 ;操作水平表现出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 ,从 70岁开始下降最为明显 ,而自评水平未呈现出这种变化特点 ;不同活动领域上的操作水平存在不同的发展轨迹 ;在少数活动领域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7.
孔子的和谐意识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不散的精神,孔子又是“和”理念的集大成者。他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个人身心关系方面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对孔子思想中的和谐意识进行认真地梳理、审视,自觉汲取其精华,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8.
“言”说     
戢宗鹤 《中国道教》2005,(4):55-55,57
世上大学问多的是,但作为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学会说话;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会不会与人沟通交流,除与环境和对象有关以外,关键一点在于自己是否有言谈,会辩的技巧;这种技巧主要体现在表达的能力上。常言道:会说话的人不抢着讲,不会讲话的人争着说。其实这一来说明自己态度不谦虚、没礼貌;二来说明个人的表现欲很强;三者说明没有表达涵养。太上爷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有智谋的人遇事沉稳,并不急于表现自己;同时说明夸夸其谈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故弄玄虚、卖弄自己而已;空话一大堆,只会招来别人的厌恶、心烦。进一步…  相似文献   
189.
Training-induced and electrically induced potentiation in the neocortex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shares many properties with memory and is currently the most popular laboratory model of memory. Although it has not been proven that memory is based on an LTP-like mechanism, there is evidence that learning a motor skill can induce LTP-like effects. This evidence was obtained in a slice-preparation experiment, which precluded within-animal comparison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In the present experiments, Long-Evans rats were unilaterally trained to acquire a forelimb reaching and grasping skill. Evoked potentials were found to be larger in motor cortex layer II/III in the trained, compared to the untrained, hemisphere in slice, acute, and chronic preparation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research, the trained hemisphere was less amenable to subsequent LTP induction. Furthermore, the application of either LTP- or LTD-inducing stimulation during the training phase of the reaching task disrupted the acquisition of the skill, providing further evidence that memory may be based on an LTP mechanism.  相似文献   
190.
Differences in reasoning styles between Chinese and European Americans held even when controlling for the language of testing. Bilingual Chinese organized objects in a more relational and less categorical way than European Americans, whether tested in English or in Chinese. Thus, culture affects categorization independent of the testing language. Nevertheless, language affected some Chinese bilinguals' categorization. The responses of Chinese from the Mainland and Taiwan were more relational when tested in Chinese than when tested in English. Responses of Chinese from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were equally relational when tested in Chinese and in English. Age and context of learning English are discussed to explain the differential language effects among different Chinese groups.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