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7篇
  免费   250篇
  国内免费   39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1968年   2篇
  196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We examined effects of self-care after school hours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on cigarette smoking and alcohol use among adolescents in China. Survey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4734 7th and 11th grade students from seven cities across China. Students were queried about the frequency and quantity of unsupervised self-care after school in an average week. Tobacco and alcohol usage were also obtained. Odds ratios were calculated to determine the strength of association between unsupervised self-care after school and substance u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mount of self-care after-school (how many days and how many hours per week)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for smoking and alcohol use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These associations remained significant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anxiety,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peer influen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nsupervised self-care after school and peer influence indicated that unsupervised self-care after school is a stronger risk factor for smoking among adolescents with pro-smoking friend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ubstance use prevention programs for youth in China should try to enhance parental monitoring. As it may not be feasible for families to revert to a lifestyle that includes supervision by relatives, other approaches such as organized after-school care are worthy of consideration.  相似文献   
962.
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雷雳  杨洋  柳铭心 《心理学报》2006,38(3):375-381
采用问卷法,以339名中学生为被试,通过无拘束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讨了神经质人格特征与互联网服务偏好的交互作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上,神经质人格与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信息使用偏好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但与互联网交易服务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1)从平均影响来看,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交易使用偏好以及神经质人格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互联网信息使用偏好对网络成瘾没有显著影响;(2)在神经质高分组中,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信息服务偏好与PIU的正向关系都是最强的;在神经质低分组中,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与PIU的正向关系最弱,而互联网娱乐和信息服务偏好与PIU甚至呈现出微弱的反向关系;(3)即便是高神经质人格类型的青少年,对信息服务的偏好也不容易使其卷入PIU;而对于低神经质人格类型的青少年来说,即便是偏好社交和娱乐服务,也不容易卷入PIU  相似文献   
963.
诚静怡(1881-1939)是中国近代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教会领袖。他很早就提出中国教会处于“过渡阶段”的论断,极力提倡建设本色的“中国教会”,并从中国基督教的实际出发,设计了从“差会”到“中国教会”的过渡模式,主张差会逐渐向中国教会移交财产和治权,中国教会也能逐渐承担起全部责任,通过渐进而非激进的变革,来实现真正的中国基督教。本文尝试对诚静怡教会本色化思想的来源和特征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964.
王大伟  刘永芳  毕玉芳 《心理科学》2006,29(2):373-375,372
定向遗忘是关于记忆研究的一种实验范式,也是记忆心理学家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阐释了基于代价———收益原则的定向遗忘研究范式,探讨了定向遗忘的研究方法,揭示了定向遗忘可能存在的机制,并结合实证研究论述了定向遗忘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965.
风险认知的结构,因素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风险认知是心理学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风险认知是人们对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种因素的心理感受和认识,是测量公众心理恐慌的指标。风险认知的研究方法包括:风险估计,风险认知的测量;风险认知结构具有复杂性。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有:个体因素,期望水平,风险沟通,风险的可控程度,风险的性质,知识结构,成就动机,事件风险度。  相似文献   
966.
电信员工职业承诺因素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耀中 《心理科学》2006,29(4):994-997
本文在访谈、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因素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电信业员工职业承诺的因素结构及其相关变量、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电信业员工的职业承诺包括情感承诺、继承承诺、规范承诺、理想承诺四个维度。修订后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职业承诺与相关变量间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967.
运用多元概化理论对两届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内科临床实践能力考核进行评价比较。结果表明,两届研究生内科临床实践能力考核的信度均较高,可靠性指数分别为0.78878、0.67985,考核内容较全面。比较发现,01级学生考核的信度要高于02级,考核专家以3-5位为宜。  相似文献   
968.
内隐学习在第二语言语音学习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旻泓  刘爱伦 《心理科学》2006,29(3):631-634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用符合德语读音规则的人造无意义单词(含4~5个音素)为刺激材料,采用强分离程序———匹配和编辑,并增设时间变量,比较了在先匹配后编辑,先编辑后匹配,只匹配,只编辑4种不同内隐、外显学习方式下被试对语音规则的掌握。结果表明,语音学习中存在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内隐与外显结合的学习方式最好。此外,实验证实了语音的内隐学习也存在长时效应。  相似文献   
969.
常河山  刘新学 《心理科学》2006,29(3):624-627
该研究主要探讨了有无压力和画与不画对儿童虚构生活事件记忆的影响。压力用该类研究中常用的医疗模式来进行诱导,结果表明可以使儿童易受暗示性提高,降低“是”反应的标准,增加对虚构生活事件的肯定反应,但可能存在年龄的差异;而画的方式,可能会使儿童混淆所画与所经历事件,儿童通过画使更多的线索被引导出来,导致把虚构的生活事件作为发生过而给予肯定的反应。  相似文献   
970.
刘敏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06,29(6):1354-1358
采用“高校配对比较任务”和“城市配对比较任务”检验Goldstein等2002年提出的推理的再认启发模型,结果证明:人们在相关信息不足、知识和时间都有限的情况下,采用再认启发策略进行推理的比率相当高,并且出现了“少即是多”效应。本研究还探讨了Goldstein等没有考虑的因素,结果发现:在压力作用下,人们仍然会采用再认启发策略进行推理;再认启发中被试会运用无关信息进行推理;在操作时间上也会出现“少即是多”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