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6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EQ"在医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医学工作实际,讨论EQ(情商)的意义,医学工作者在开展科研工作过程中,能否做出成绩,能否成功均与其EQ之高低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情绪智商与情绪能力是制约医学工作者工作业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上述认识,提醒医学工作者,在具备天生的IQ(智商)后,要注意对自己的EQ多加培养,以便在医学科研工作中能做出更大成绩.  相似文献   
82.
SNARC效应(Spatial-Numeric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是指被试对数字做按键反应时,对于较小的数字,按左键的速度快于按右键;对于较大的数字,按右键的速度快于按左键。本研究以ERP作为测量手段,采用修正的大小判断任务,旨在探究数字正负号及其异同对SNARC效应的影响。行为结果发现,在反应时上,当目标数字与基线数字正负号相同且基线数字为+5时,一致条件显著快于不一致条件。ERP结果发现,当目标数字与基线数字正负号相同时,无论基线数字为+5还是–5,在反应选择阶段,不一致都比一致条件更负且均诱发了P3。当目标数字与基线数字正负号相异时,若基线数字为+5,一致比不一致条件在刺激呈现阶段诱发了波幅显著更小的N300;若基线数字为–5,一致比不一致条件在反应执行阶段诱发了更正的LPP。无论目标数字与基线数字正负号相同还是相异,在反应选择阶段,不一致都比一致条件更负且均诱发了P3,表明出现了SNARC效应。同时,SNARC效应的出现激活了额叶头皮位置,负数加工伴随左额叶的激活,而正数加工伴随右额叶的激活,溯源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SNARC效应定位于额叶与顶叶。这些结果说明负数按实际大小表征在心理数字线上,支持了负数空间表征的个体发展论假说;表明符号捷径机制会改变SNARC效应的发生时间;同时证明了负数与正数的空间表征具有不同的优势半球。  相似文献   
83.
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通过三个实验考察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及双向映射。实验1采用面孔图片和道德词汇的匹配记忆任务发现,道德词出现在上方时,被试对词语和面孔的匹配再认率更高;不道德词出现在下方时,被试对词语和面孔的匹配再认正确率更高。结果证实了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实验2通过道德评价任务发现,被试倾向于把空间上方出现的面孔评价为更加道德,把在空间下方的面孔评价为更加不道德,证实了空间信息对道德评价的影响。实验3采用带有空间位置信息的词语记忆任务。结果表明,在位置判断任务中,被试更多地将道德词判断为在上方出现过,更多地将不道德词判断为在下方出现过。结果显示词语的道德色彩影响了空间信息判断。研究结论:传统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存在心理现实性;道德概念和空间概念之间存在双向映射。  相似文献   
84.
刻板印象是人们有关群体的行为特征与特质属性信念化的认识, 它多以语义图式形式存储于长时记忆中。依据激活过程中意识参与程度的不同, 刻板印象具有内隐和外显两种表现型。不同于双加工理论“自动激活+认知控制”的研究视角, 本项目计划从内隐/外显记忆的多重记忆系统模型出发, 试图检验内隐与外显刻板印象在表征机制和激活过程上的差异。现有的多重记忆系统模型虽能解释内隐和外显刻板印象在记忆存储与提取上的机制差别, 但却无法阐释二者语义表征带有的心理理论特性以及二者的认知控制过程。有鉴于此, 本项目拟吸收“镜像系统−心理化系统”模型和双加工理论各自在特质与信念加工以及刻板印象认知控制上的理论优势, 深入探索内隐和外显刻板印象的分布式表征机制。借助ERP技术的时间过程优势和fMRI技术的脑区动态因果建模优势, 研究结果将最终揭示刻板印象分布式语义表征的动态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85.
情绪信息对人类的生存非常重要, 研究者一直在探讨情绪产生的本质问题:情绪的产生是“自动”的吗?已有的大量实验证据表明, 情绪可以被快速识别, 甚至在非注意条件下或者无意识条件下, 情绪信息也可以被大脑(尤其是杏仁核)识别。大量实验结果分析了情绪自动化加工的表现, 并探讨了情绪自动化加工的大脑机制:皮层下通路。视觉信息在视网膜接受后, 经上丘脑与枕核传递至杏仁核, 这条通路被称为皮层下通路, 负责情绪信息的快速化加工。但是新的研究对已有的实验范式与技术手段进行了质疑, 反驳情绪的自动化加工, 并质疑皮层下通路存在的可能性。为了进一步理清情绪加工的本质与大脑机制, 今后的研究应当采用更为严格地控制意识、注意资源的实验范式, 以及采用更精确、更高时间与空间分辨率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6.
扩散张量成像是目前唯一可以在活体显示大脑内白质纤维走向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于脑胶质瘤术前诊断,制定手术计划,指导手术及判定预后等方面是非常有帮助的。综述了近年来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脑胶质瘤诊断、治疗及判定预后中的应用价值,并结合文献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87.
元认知监控中信心判断和再认答案的调整不仅受到个体学习后掌握程度的影响,还会受到社会性线索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掌握程度和社会性线索对元认知监测和控制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掌握程度和社会性线索独立影响元认知监测。第二,掌握程度和社会性线索显著影响元认知控制,并且掌握程度还起到了调节作用。具体来说,掌握程度高时,个体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最初选择,较少受到社会性线索的影响;掌握程度越低,社会性线索的影响越大,个体倾向于使自己的选择与社会性信息保持一致。最后,研究总结了学习任务中掌握程度和社会性线索对元认知监控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8.
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 解释现象学分析在心理学及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中逐渐兴起。目前在中国, 运用解释现象学分析的研究质量参差不齐, 对这些研究进行系统评价, 可以为将来的研究提供指导。通过对中英文数据库的检索及筛选, 最终纳入49篇期刊文章。根据Smith (2011)为解释现象学分析提出的4个标准对这些文章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 26篇研究明确提及了解释现象学的理论原则, 33篇文章的资料收集及分析过程清晰透明, 大部分研究(n = 40)条理清晰、言之成理, 但只有约1/4的研究(n = 13)提供了足够强的证据来支持其提取出来的主题。只有4篇全部达到质量标准, 11篇基本达到标准, 大部分文章没有达到标准。最后, 本研究尝试提出一份解释现象学分析的使用指南, 供将来的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89.
本研究采用中国运动员赢分和输分后的表情, 通过行为学和脑电技术比较面孔表情和身体姿势的加工机制。实验1探讨了赢分与输分面孔和身体的效价和强度, 实验2考察了图片的情绪类型(中性、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 实验3采用脑电技术比较了赢分和输分情绪的神经机制。3个实验的行为结果表明, 相比面孔, 身体信息更能区分赢分和输分的效价, 而且身体姿势传递的情绪内容相对单一, 面孔表情传递的情绪内容相对复杂和多样化。脑电实验的结果表明, 身体的情绪信息能更早地被大脑识别, 表现在N170成分上, 面孔表情的情绪效应, 反映在EPN成分上。在加工的晚期, 面孔和身体条件下, 均观测到胜利比失败表情诱发了更大的LPP成分。结果表明, 大脑在多个阶段对身体姿势进行情绪评估与分类, 为行为上身体对效价的高区分性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90.
本研究采用模糊集论和信息论的方法,探讨了中小学学困生与学优生在不同记忆负荷条件下的推理加工。结果表明,学优生与学困生在高低两种记忆负荷条件下,已知信息的利用率和推理加工的效率都受到了影响。其中学困生的已知信息的利用率不如学优生,学困生的推理加工效率也不如学优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