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9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31篇
  111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8年   1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时序信息提取机制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宏翰  黄希庭 《心理学报》1996,29(2):180-191
对时序信息加工的经典研究是采用新近性判断范型,结果发现其提取机制是以新近性为基础的逆向串行搜索过程。本研究采用新近性判断范型和早远性判断范型对时序信息的提取机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结果表明:(l)提取时序信息既存在逆向串行搜索,又存在顺向串行搜索;(2)早远性判断和新近性判断任务对不同部分时序信息恢复的效应不同,其中早远性判断易化早远部分,新近性判断易化新近部分──表现为对相应部分辨别力的提高和正确反应潜伏期的缩短;(3)在不同的时序信息提取任务中,被试会根据具体条件进行反转反应。  相似文献   
172.
大学班集体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希庭  时勘  王霞珊 《心理学报》1984,17(4):109-119
本研究综合运用调查访问、社会测量法和观察法对大学文科和理工科一、二、四年级的21个班的人际关系作了考察。结果表明,1)大学班集体非正式的内部结构有一定的特点,2)班集体中的两极人物有明显的个性特质,3)大学生择友的基本要求是品德和心理相似性,4)大学生对班集体领导人的心理品质有一定的基本要求,5)大学生的自我观念与他们的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3.
5至8岁儿童时间知觉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儿童的时间知觉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特点?经历哪些主要阶段?这是发展心理学要研究的课题之一。在国外,斯迈思,戈德斯通(E.J.Smythe,1957, S.Gold-stone,1958)等人曾研究过6—14岁儿童对以秒计的主动时间估计和被动时间估计,认为8—14岁儿童对短时间的估计比较准确,时间观念已渐趋稳定,并能利用有关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4.
认知负荷对顿悟问题解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顿悟问题解决有许多影响因素,其中认知资源的耗费会影响到工作记忆的容量及加工效果,进而影响顿悟问题解决的效果.本实验通过三种呈现时间间隔,两种活动任务(高负荷任务和低负荷任务),组合为五种实验条件,探讨了源问题与靶问题呈现时间间隔与间隔期间活动任务(即不同的认知资源耗费程度)对关键启发信息激活的影响.结果表明:认知资源的耗费是影响顿悟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认知资源耗费越多,关键启发信息越难激活;如果没有其他信息的干扰,源靶问题之间的时间问隔越长,有助于被试对源问题中的关键启发信息的思考与归纳,进而在解答靶问题过程中就越容易提取出关键启发信息.  相似文献   
175.
176.
论犹太教的契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为一篇探讨犹太教的契约观由来及影响的学术论文。首先阐明了犹太教的契约观的定义;随后,介绍、评论了犹太教的契约观的由来,包括3部分:上帝与挪亚订立的契约、上帝与亚伯拉罕订立的契约、上帝与以色列人订立的契约;接着,介绍了犹太教的契约观的两个重要影响:形成了犹太人的天赋使命感,规定了犹太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最后,以简短的结语总结了犹太教的契约观在犹太教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7.
该研究旨在探讨当前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结构维度并编制简明评定问卷,运用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结构维度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学习能力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学校政治适应、学校文化适应。研究结果还显示,大学生学校适应性评定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标,问卷的α系数达到0.80,探索性因素分析中总方差解释量达到62.89%,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各项指标均达到理想水平。  相似文献   
178.
Chen H  Jackson T  Huang X 《Body image》2006,3(4):401-412
This research presents four studies on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48-item Negative Physical Self Scale (NPS), 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body image concerns for use with Chinese samples. In Study 1 (N = 1095),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es identified five dimensions underlying the NPS (General Appearance, Facial Appearance, Shortness, Fatness, Thinness). In Study 2 (N = 1057),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 replicated this factor structure. In Studies 3 and 4, the validity of all NPS dimensions except Thinness Concern was supported via their patterns of relation with both objectiv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behaviors and other self-report measures of body image and general self worth. Because Chinese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expressed relatively more concerns about General Appearance, Shortness, and Facial Appearance than about Fatness, the NPS may have greater utility for assessing body image disturbances in China than existing measures that focus exclusively on general body satisfaction and body size/weight.  相似文献   
179.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及团体心理训练设计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黄辛隐  张秀敏 《心理科学》2004,27(2):307-310
随着高校青年教师的比例日益上升。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本研究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校青年教师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生理与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心理压力问题、情绪稳定性问题等四方面。依据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特点及其现状。其团体心理训练的主要内容有改善心智模式训练、情绪管理训练、意志力训练、人格魅力训练、人际沟通训练、缓解压力训练、适应与发展训练、身心保健训练等.主要的训练方法是团体讨论和角色扮演。  相似文献   
180.
The main goals of the present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outcome valence on attentional bias toward feedback and examine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self-defense. We systematically manipulated the outcome valence by providing a bogus score in a rational thinking task and recorded the time positive feedback and negative feedback was viewed in experiment 1. We added the intervention of self-affirmation to examine the self-defense mechanism in experiment 2.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1) in good outcome situations, the participants viewed negative feedback longer than positive feedback. There was a tendency to slightly reduce the attention given to negative feedback in bad outcome situations. (2) Self-affirming participants in bad outcome situations increased their viewing time of negative feedback, which supported the activation of defensive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