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3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17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消费结构升级促使顾客通过参与价值共创获得更高层次心理满足感。顾客间通过网络平台参与交流、互动、分享和互助等价值共创行为,能够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形成人际之间的友谊,也使得顾客得以寻求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收获更高层次的满足感。本研究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聚焦不同属性顾客在不同类型网站中参与在线互助的心理动机、心理收益和行为方式,采用行为实验、实证调查、案例研究、神经营销学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入剖析顾客参与在线互助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机制。预期研究成果将丰富现有顾客参与心理和行为的理论体系,也为企业激励顾客参与在线价值共创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2.
父母教养及其对孩子的影响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而正念教养(mindful parenting)则是关注如何帮助父母进行有效教养。正念教养是将一般的正念应用于亲子互动中,指父母对孩子和教养行为的有意的、此时此刻的和不评判的注意和觉知。正念教养对父母自身、孩子和亲子关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者发展了两个正念教养的干预项目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这两个项目的干预效果。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更加严谨的设计并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来评估正念教养的干预效果。正念教养的作用机制也是未来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究牺牲动机对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以及知觉到对方牺牲动机的中介作用。方法:对168对情侣采用亲密关系满意度、牺牲动机和知觉到对方的牺牲动机量表来测量,并运用行动者-对象相互依赖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行动者效应:知觉到对方的牺牲趋近动机是牺牲趋近动机和关系满意度的中介变量。对象效应:只发现女性的牺牲趋近动机通过正向影响男性知觉到的牺牲趋近动机从而正向影响男性的关系满意度。结论:本研究有助于理解恋人双方做出牺牲行为背后的动机对于双方关系满意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
陈晓  高辛  周晖 《心理学报》2017,(2):241-252
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比较宽恕和报复对愤怒的降低作用。采用假设情景的方法,实验1通过在冒犯行为之后直接启动宽恕或报复,结果显示宽恕比报复对愤怒的降低作用更好,并且对消极情绪也具有降低作用;实验2考察在不同冒犯行为意图下宽恕与报复对愤怒的降低作用,结果显示不管是有意而为还是无心之过的冒犯行为,宽恕对愤怒的降低作用均要优于报复。实验3要求被试在冒犯行为后进行宽恕或报复,结果显示宽恕和报复对愤怒均有降低作用,但是宽恕的降低效果要显著优于报复。研究显示,对于冒犯行为后的愤怒感,宽恕的降低作用优于报复。  相似文献   
95.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and associations with parenting sense of competence and social support in Chinese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nd mothers of typically developing children. One hundred and sixty-seven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with a mean age of 10.89 years (SD?=?1.74) and 119 mothers of typically developing children with a mean age of 10.55 years (SD?=?1.10) participated in a survey.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ported similar levels of parental warmth, and less use of reasoning and autonomy support compared with mothers of typically developing children. Parenting efficacy contributed uniquely to three dimensions of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for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By comparison, parenting efficacy did not contribute to use of reasoning and autonomy support for mothers of typically developing children. Social support made a unique but small contribution to parental warmth but not to parental reasoning and autonomy support for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For mothers of typically developing children, social support was associated with both parental warmth and autonomy support.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child disability status is related to maternal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and additionally, parenting efficacy plays a more critical role in predicting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of Chinese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than mothers of typically developing children.  相似文献   
96.
心理分离指的是个体在非工作时间里从工作中分离出来,个体不仅身体上远离工作场所,精神上也摆脱掉工作的事情,对员工工作压力的恢复过程非常关键。首先,文本概述了心理分离的概念及其进展;其次,论述了心理分离研究现状;最后,阐述了心理分离的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7.
庞慧 《管子学刊》2005,(3):124-126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中的“汉兴……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这句话,是关于汉初人口状况的最早记载。对这句话的不同理解,影响到人们对汉初人口数量及其他相关历史问题的看法。学界对于这句话有着多种理解。本文认为司马迁此语,应当仅是针对汉初朝廷直接控制区内的户口而言,当时占去最富庶的东、南半壁江山的诸侯王国,是被排除在外的。  相似文献   
98.
唐丹  申继亮  王大华  张凌 《心理学探新》2005,25(1):37-40,77
以223名60~85岁老年人及3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对加减心算能力的老化过程进行研究。任务为加减法及加减法的组合,包括有:单加、单减、先加后减、先减后加、连加及连减。结果表明,年龄与心算类型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单加及单减两种最基本的心算能力对其它类型心算成绩的作用,在不同年龄段表现不同:对于大学生,单加起主要影响作用,而对于老年人,单减起主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9.
自我理论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本钰  张承芬 《心理学探新》2005,25(2):22-25,29
自我理论是指人们关于自我的信念体系或内隐理论。德韦克等人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系统研究自我理论对人的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影响及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并构建了基于自我理论的动机模型。本文试图对其研究成果做一简要介绍,并浅析自我理论研究成果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0.
记忆老化信念是元记忆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研究测量了94名老年人,38名年轻人记忆老化信念中关于自身记忆信念。结果发现,各年龄组间在对特定情境记忆能力信念上有差异,60~64岁、65~69岁年龄组被试对特定情境记忆能力评价最高,而70岁以上老年人与年轻组被试对特定情境上记忆能力评分无差异;年轻人对记忆的控制感要低于各组老年人;研究并没有发现被试在一般记忆能力信念上的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