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9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18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verbal aggression, argument approach, argument avoidance or assertiveness had any effect on how participants in three countries responded to criticism. Consistent with the first hypothesis, men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aggressive, assertive, less avoidant, and approached argument more than women. However, men did not respond more assertively to criticism. As predicted in the second hypothesis, US Americans responded more assertively to criticism than did Japanese and Chinese. The third hypothesis predicted that verbal aggression, argument approach, argument avoidance and assertiveness would be associated with a more assertive response to criticism. The data obtained were only parti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third hypothesis. While only a small number of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y would respond to criticism with silence, US Americans used silence to mean anger while for Chinese silence showed personal embarrassment. Very few Japanese selected silence as an option for responding to a neighbor's criticism.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2.
夏辉 《现代哲学》2003,(1):89-94
在建立以性善论为核心的道德天命观过程中,文化根基的问题观照和传统文化的资源借续是孟子的理论立足点。通过以性善言天善、以心性的价值合理性印证天命的价值理性和“德福合一”的新解释,孟子重建了人的道德信仰,完成了对天命报应论的全新构想。心性的价值合理性与天命的价值理性之间的相互印证,是孟子性善论及其天命观中最有创意的理论运思。  相似文献   
93.
系统式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将系统家庭治疗的思想及技术移植到学校情景中,对实验班人际距离较远的5名嫌弃儿在原班级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实验结果表明:嫌弃儿的人际距离明显改善.辅导中系统思想的引入、积极取向的气氛对同伴关系辅导有特殊的效果.  相似文献   
94.
新世纪预防医学发展方向的浅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预防医学所面临的主要研究内容从传统的传染性疾病向以社会、环境等因素所导致的疾病转移,不仅需要研究人类的生物属性,而且在人类的社会属性以及和种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消除和控制这些方面有更为广泛的研究任务,并且需要从预防的理论、技术加以拓展。  相似文献   
95.
当代农民价值取向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测量了来自江苏、福建、山东、辽宁、内蒙古和陕西 6个省份的586名农民的价值取向 ,并对其在年龄、教育水平、省份和婚姻状况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1 )中国农民的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 ,他们在重视正义公理、公共利益和法律规范的同时 ,也重视学习工作的重要价值 ;(2 )不同亚群体农民的价值取向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6.
岑大将军的原型是元代土官岑世兴,对他的信仰最初来自土司家族的祖先崇拜,后来经过神化与普世化成为地方性的神祇。岑大将军信仰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不断改造,形成地方民众自己心目中不同的将军形象,从而产生了众多的次生形态。但就实际而言,岑大将军信仰无论其原生形态或次生形态都反映了土司社会权力的文化网络。  相似文献   
97.
<诗经·关雎>是孔子及早期儒家最重视的篇章之一,但西汉以来后儒所言<关雎>主旨却是说法纷纭.新出土的郭店楚简<孔子诗论>言<诗经·关雎>主旨是"改",即由"好色之愿"到"返纳于礼"的转变.孔子及早期儒家对<关雎>的重视,反映了孔子希望"正夫妇"之礼的愿望,以及要求人们"克己复礼"并重视婚姻家庭伦理教化的观念.  相似文献   
98.
“杜明师”其人谢灵运最早接触并曾长期相处的方外之人是“杜明师”。钟嵘《诗品》曰:“初,钱塘杜明师夜梦东南有人来入其馆,是夕,即灵运生于会稽。旬日而谢玄亡。其家以子孙难得,送灵运于杜治养之。十五方还都,故名‘客儿’。”钟氏此语,出自南朝宋刘敬叔《异苑》。据《云笈七  相似文献   
99.
100.
在晋宋之际,谢灵运是名士、诗人和佛教学者,慧琳则是当时名僧,乃有“黑衣宰相”之称。史载他们有一定的交往,但语焉不详。本文挖掘相关文献,梳理他们各自佛教活动的线索,标注他们交往的结合点及其情形,认为他们的交游以及与刘义真、颜延之的聚合,除了基于政治目的之驱动,还缘于性格相近,趣味相投等因素,而在顿、渐悟之争中,他们问难与答辩,尖锐精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