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9篇 |
免费 | 120篇 |
国内免费 | 31篇 |
专业分类
11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35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37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72篇 |
2012年 | 48篇 |
2011年 | 73篇 |
2010年 | 49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67篇 |
2007年 | 83篇 |
2006年 | 67篇 |
2005年 | 69篇 |
2004年 | 47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68年 | 1篇 |
193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41.
时间知觉理论和实验范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回顾了时间知觉界定上的纷争.在分段综合的框架下考察了时间知觉的内涵.并基于生物模型、认知模型和综合模型对时间知觉的理论解释进行了讨论,还分析了时间知觉的实验范型.进一步指出分段综合取向对时间知觉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2.
943.
944.
时间洞察力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时间洞察力的概念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辨析和阐述,认为时间洞察力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变量,是个体在对时间的认知、体验和行动(或行动倾向)上所表现出的人格特质。并对时间洞察力的概念界定和方法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945.
正义王国的理想--柏拉图政治哲学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柏拉图以思辨哲学为主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实践哲学,以正义为核心的政治哲学便是其集中表现。柏拉图所设计的理想的城邦国家是以“贤人政制”作为标准模式的。这种政制以理念论为指导思想,以正义为根本原则,以智慧、勇敢、节制为伦理基础,以善为最高目的;实施这种政制的社会是以奴隶制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等级分工的社会,通过特制的教育制度培养一批身心健全、德才兼备、有知识有政治智慧的贤能的统治者、“哲学王”,由他们来执掌政权,在统治者集团内部实行财产公有,妇女和子女共有,男女平等,防止统治者腐败变质,以确保这种政制世代相传。 相似文献
946.
特质焦虑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虑与注意偏向的研究是近年来情绪与认知领域的热点.本研究采用点探测和线索靶子两个实验任务来探讨特质焦虑大学生注意偏向的特点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高特质焦虑大学生对负性情绪词附近靶刺激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中性和正性情绪词附近的靶刺激.表现出一种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而低特质焦虑大学生没有出现注意偏向;(2)高低特质焦虑大学生在有效线索情况下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在无效线索情况下.高特质焦虑大学生对以负性情绪词为线索的靶刺激反应时显著长于对其他靶刺激的反应时,表现出一种对负性刺激的空间注意的解除困难.因此,高特质焦虑个体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是一种注意解除困难. 相似文献
947.
948.
华人社会中的自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典籍的梳理初步探讨了华人社会中自谦的内涵、实质和运作模式。自谦可能包涵“守弱处柔”、“卑己尊人”、“恭允克让”和“恭敬有实”四个方面。自谦的实质涉及“和合”、“远耻”、“隐显”;自谦包括“功利性”和“真诚性”两个因素,体现在“淡泊超脱—刻意功利”与“直率真诚—婉转伪饰”两个维度上。以这两个维度为基础的“谦礼”、“谦敬”、“谦卑”和“谦忍”可能是华人社会自谦的主要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949.
Xun Huang Ping Dong Xianchi Dai Robert S. Wye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2,48(4):978-981
Couples' marital satisfaction can depend on whether they commute to work in the same or different directions. Two surveys, conduc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Hong Kong, showed that partners' satisfaction with their relationship was greater when they traveled to work in the same direction than when they travel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This was true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partners left for work at the same or different times. A controlled laboratory study eliminated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urvey findings, showing that even randomly paired participants reported greater attraction to one another when they walked to an experimental task in the same direction rather than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相似文献
950.
Adam D. Galinsky Jennifer A. Whitson Li Huang Derek D. Rucker 《Psychological inquiry》2013,24(4):339-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