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8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71.
572.
《管子》教育思想集各家之大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与接受性,同时具有创新与互补的特色。探究《管子》教育思想,对于创立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73.
孙赫 《世界哲学》2020,(1):14-21
唯物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创立之后,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使其得到运用与发展。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对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社会规定性和物质规定性定义的批判,运用了唯物史观科学批判功能的历史辩证法引导出生产劳动的历史性生产关系线索,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历史性;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在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之上,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本质特征。与此同时,唯物史观的价值批判功能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非人道性质的批判。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通过对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批判,创立了科学的生产劳动理论,丰富与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问题的研究。这对于我们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74.
本文通过对智化寺藏四卷元延祐年间刊印的孤本官版大藏经的考察,发现:(一)《大金色孔雀王咒经》一卷,是由两部经误粘接为一部经;(二)延祐本之经文及版式、字体之特点均同金藏本,只是修改了千字文函号而已。由此得出新的结论,《延祐藏》是一部使用了《金藏》经板并进行重新编排刊印的大藏经。同时揭示了《金藏》流传后期已鲜为人知的史实,从而为大藏经雕印史及元代佛教史的研究提供了新史料。  相似文献   
575.
一 建设人间佛教是二十世纪初期太虚大师发动佛教改革以来中国佛教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近百年来中国佛教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这一趋势不仅没有衰减或转向的迹象,更酝酿着新一轮发展的生机,有几个重要的标志足可以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576.
In two experiments, we investigated the correspondences between off-line word segmentation and on-line segmentation processing during Chinese reading. In Experiment 1,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read sentences which contained critical four-character strings, and then, they were required to segment the same sentences into words in a later off-line word segmentation task. For each item, participants were split into 1-word segmenters (who segmented four-character strings as a single word) and 2-word segmenters (who segmented four-character strings as 2 two-character words). Thus, we split participants into two groups (1-word segmenters and 2-word segmenters) according to their off-line segmentation bias. The data analysis showed no reliable group effect on all the measures. In order to avoid the heterogeneity of participants and stimuli in Experiment 1, two groups of participants (1-word segmenters and 2-word segmenters) and three types of critical four-character string (1-word strings, ambiguous strings, and 2-word strings) were identified in a norming study in Experiment 2. Participants were required to read sentences containing these critical strings. There was no reliable group effect in Experiment 2, as was the case in Experiment 1. However, in Experiment 2, participants spent less time and made fewer fixations on 1-word strings compared to ambiguous and 2-word string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ff-line word segmentation preferences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on-line word segmentation processing during Chinese reading and that Chinese readers exhibit flexibility such that word, or multiple constituent, segmentation commitments are made on-l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