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2篇 |
免费 | 68篇 |
国内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6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35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42篇 |
2009年 | 50篇 |
2008年 | 36篇 |
2007年 | 44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5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历史上孟子一直被误解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其实,孟子的思想是非常注重实际的,尤其是他的伦理主张,更强调物质生活和人们的生存环境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孟子认为贴近日常生活的道德才是正常的,他坚持从生活来理解道德,其伦理思想体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52.
利用标准Dimensional Change Card Sort任务(DCCS),对76名智力正常的3~8岁聋童和78名3~5.5岁的正常儿童进行了对比测试,旨在考察聋童执行功能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结果发现,3岁组的聋童和正常儿童在DCCS任务上的表现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正常儿童在4~4.5岁时进入一个迅速发展期,而聋童要在6岁时才有快速的发展,到7岁后才相当于正常儿童5岁的发展水平,大约滞后2年。研究认为,造成聋童执行功能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1)语言符号系统和聋童特有的符号系统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2)聋童可能存在计划和灵活性的缺陷;(3)聋童可能存在命名和标识策略上的困难和注意机制的缺陷。结合关于聋童心理理论发展滞后于正常儿童7年以上的报道,心理理论发展和执行功能发展在聋童身上表现出较大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3.
通过文献综述、理论分析、个别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编制了农民工感恩问卷初卷,对671名江苏苏南地区农民工进行施测,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及信效度检验,并使用该问卷进行初步调查。结果发现:(1)最终形成16个题目的农民工感恩问卷,问卷包含频度方面、密度方面、广度方面三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52.06%;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模型拟合得较好;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农民工感恩水平的有效测量工具。(2)农民工的整体感恩状况良好,农民工的感恩水平存在性别 相似文献
154.
155.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与心理素质的关系:一项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客观的了解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并探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采用Martin等人提出的TPOT观察范式对重庆市潼南区某小学4-6年级117名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录像、编码,并施测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结果表明:(1)T-POT观察范式在本研究中具有适用性;(2)任务偏移是小学生最常见的课堂问题行为;(3)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差异;(4)在控制了年级、性别、班级环境变量后,心理素质能够显著负向预测课堂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56.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公司日益重视运用多元文化来创造国际竞争优势。论文首先讨论了“跨文化协同增效”的内涵以及达成跨文化协同增效的标准,然后介绍了跨文化协同增效研究的3种典型视角:加拿大研究者Adler的研究视角、德国研究者Krewer的研究视角和印尼研究者Tjitra的研究视角。3种不同的视角体现出研究者自身文化的特点。前两种视角是从西方文化出发,认为必须创造“第三种文化”来达成跨文化协同增效,而后一种视角则是从东方文化出发,针对本国文化的独特性进行跨文化协同增效理论研究。最后在比较分析3种不同研究视角基础上,认为应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思路,针对独特的中国文化进行跨文化协同增效研究 相似文献
157.
158.
社会认知基本维度与主观幸福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于社会认知双视角模型和人类适应机制,探讨能动性和表达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社会认知基本维度形容词词库、未来时间洞察力问卷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全国21个省市居民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071份,其中男性1714人(42.1%),女性2342人(57.5%)。结果表明:(1)能动性、表达性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且能动性的预测效力大于表达性;未来时间洞察力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2)能动性、表达性能通过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个人主观幸福感。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揭示能动性、表达性如何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体验,以及能动性、表达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对于提升个人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9.
归因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干预研究之概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就归因方式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特点、规律及其心理机制以及通过归因干预改善和提高个体与群体健康水平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并对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作者认为,归因干预可能是改善和提高个体与群体的健康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揭示个体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生活事件在特定归因和维度归因上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特点、规律及其心理机制,并就归因干预的理论和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