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9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5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胡竹菁 《心理学探新》2011,31(2):99-104
阅读了沈德立教授历时五年完成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成果《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一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以后,感到这是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界关于青少年心理学研究方面有新观点、新资料、以"我"为主的高水平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12.
佛教禅定作为一种佛家认知宇宙实相及自我意识的研究方法与操作技术,为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觉知自我意识的极有效方法。本文从心理学方法论角度出发,结合佛教禅定的内证实践,系统阐述了禅定过程中的研究对象(识蕴)、研究方法(止观)等诸方面的内容和特点。佛教禅定的心理学方法论研究是有别于其他文化形态方法论研究的一种独特证知方法,是对西方心理学方法论研究的一种补充与超越。  相似文献   
113.
孟慧  宋继文  孙志强  王崴 《心理科学》2011,34(5):1167-1173
本文通过对426名在职人员的调查,探讨了变革型领导对工作绩效与满意度的影响机制。最后采用SPSS 13.0和Lisrel 8.7 对数据进行多层级线性回归分析,并依据温忠麟等(2006)的统计步骤分析了有中介的调节作用,得到如下结果:(1)在控制了年龄、性别与任职年限之后,自我效能在变革型领导与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之间都起部分中介作用;(2)核心工作特征在变革型领导与工作绩效之间起调节作用,调节作用需要通过自我效能作为中介变量。文章最后讨论了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4.
本研究以600名农民工为被试,采用自编的农民工感知社会支持情景问卷以及修订的自尊量表、农民工主观幸福感问卷,以探讨农民工感知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考查农民工自尊在其感知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高自尊水平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各维度、感知社会支持都极其显著地高于低自尊农民工;(2)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及各维度、感知社会支持水平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感知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显著两两正相关;(4)自尊在感知社会支持基础上对主观幸福感及两个维度回归效应显著,为二者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15.
以151名高校教师为测查对象,采用“高校教师知识共享问卷”等研究工具,考察工作态度、组织特征等因素与高校教师知识共享态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文、理科教师之间在避损性共享和人际性共享上存在显著差异;(2)组织认同、工作满意度、知识特性和学科与避损性共享存在显著相关;(3)组织认同、工作满意度、工作意义、工作奉献、组织特性和学科与人际性共享存在显著相关.研究表明,理科教师的共享态度较文科教师更为积极;知识共享除了与工作态度有关之外,也与软硬件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16.
Workplace mentor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text is an emerging research area with significant potential for global integration. However, although measurement equivalence is a prerequisite for examining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this assumption has yet to be examined in mentoring research.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mentoring literature by assessing the measurement equivalence of the Mentoring Functions Questionnaire (MFQ-9) across two diverse cultural settings, the U.S. and Taiwan. Results of a series of multi-group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 supported full configural invariance, full metric invariance, and partial scalar invariance across the two group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MFQ-9 may provide acceptable comparisons and meaningful interpretations across culture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international mentoring research and managerial practic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17.
泰山玉女发展成国家祭祀神灵碧霞元君,经历了"立像"、"建祠"、"赐额"三个阶段,完成了从民间俗神到道教神仙,再到国家神灵的转变,成为国家"准正祀性"神灵,这其中道教的吸纳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宋至清代多被统治者所利用。在国家祭祀政策的大背景下,道教神仙的光环使碧霞元君有了合法外衣的保护,也因此得到国家的最终承认。道教的吸纳和国家的认同是碧霞元君信仰扩展的前提条件,而与海神天妃的相互吸收利用及自身不断显灵则又促使其信仰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118.
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宗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和世界宗教问题的日益复杂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也成为我国哲学界和宗教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近五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中国化问题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2.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主要内容及当代价值;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新成果;4.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在实践中所面临的时代难题。笔者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并进行了简单评价,以期对学界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9.
胡锐 《中国道教》2010,(1):15-18
一、道教宫观的内涵和外延道教的宫观是道教神圣宗教理念的屋化空间,集中反映了道教的神学思维和理念;它随着道教的发展而日臻完善。可以这样说,宫观是道教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也是道教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120.
Mind was the oneness of form and function. The change from an old theory to a new one about zhong 中 (the mean) and he 和 (harmony) was a shift from the idea of the separate form of nature and function of mind to one about both form and function of mind. Form was both the form of the spirit of the mind and of the substantiality of nature (not the same as substantial realities in substantialism); it was the integration of vacancy and substantiality, the integration of mind and nature. In contrast, function meant both feelings and perceiving action. It was infeasible to interpret function without reference to form; likewise, it was impractical to talk about perception without mentioning nature. On the other hand, a knower represented nature through concrete things and his actions, and a perceiver enlightened himself, realizing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nature as a whole. Mind, nature, and perception could be interpreted as a whole, and these three could be separated too. Viewed in general, mind, nature, and principles were oneness; observed separately, nature differed with principles: nature meant principles, but perception was the quintessence of qi. The unfolding of perception, however, had its independence, and could be easily influenced by qi; thus, it was necessary to transform and cultivate qi-related temperament. Realistically, a man needs to face up to himself and to transform himself, and this sentiment is inspiring for tod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