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4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273篇
  2678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231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0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4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14篇
  1976年   14篇
  1975年   14篇
  1973年   15篇
  1972年   12篇
  1970年   13篇
  1969年   11篇
  1968年   14篇
  1967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31.
一种混合型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幼贞  黄希庭  袁宏 《心理学报》2010,42(11):1040-1049
通过两个实验, 对以往研究忽略的一种基于事件进行反应、且具有时间线索的混合型前瞻记忆的加工过程进行考察。结果表明, 这种混合型的前瞻记忆可以通过控制加工或自动加工提取, 还可能两种加工交替存在, 被试在执行过程中, 根据时间信息, 有选择地、动态地将注意资源投入于不同时间段, 现有理论不能解释这种现象。对多重加工理论进行补充, 使之能够解释这种混合型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932.
陈庆飞  雷怡  李红 《心理学报》2010,42(2):241-250
为探讨概念范畴和特征类别对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影响, 采用2(概念范畴: 生物类别与非生物类别)´2(特征类别: 不可见的隐蔽特征和可见的外显特征)的实验设计, 设计了四组任务来考察5~6岁、8~9岁儿童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表现水平。结果显示: 在非生物类别范畴材料上, 5~6岁儿童在两种特征类别上均未表现出多样性效应, 8~9岁儿童在隐蔽特征类别上表现出多样性效应; 在生物类别材料上, 5~6岁、8~9岁儿童在外显特征和隐蔽特征上均未表现出多样性效应。概念范畴和特征类别对8~9岁儿童的归纳判断力有显著影响: 在概念范畴上, 儿童在非生物范畴材料上的表现显著高于生物范畴; 在特征类别上, 儿童在隐蔽特征上的表现高于外显特征。  相似文献   
933.
刘凤英  姚志刚  李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2):1892-1898
分类及类别特征推理是类别知识的两大重要功能。研究表明, 两种任务之间存在本质差异。因此, 探讨类别特征推理的认知及神经机制对于拓展类别相关理论非常重要。已有研究发现, 类别标签、典型性程度以及类别特征间的因果关系都会影响类别特征推理任务, 而且, 类别特征推理任务与分类任务的神经基础不同。未来研究方向应当关注类别标签以及类别特征间的因果关系分别与典型性程度之间的交互作用, 在未来神经机制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应当设计更符合自然情境下的特征推理任务范式。  相似文献   
934.
以419名低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为期一年的教学干预研究,探讨了独立阅读和分享阅读对儿童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分享阅读和独立阅读均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量是影响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2)独立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最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935.
范虹 《道德与文明》2005,1(3):58-62
网络道德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在于认识和把握其内在规律。道德内化是贯穿于网络道德建设过程中的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它支配着网络道德主体德性的形成和发展。道德内化规律发生作用的过程是一个他律和自律、受动性和主动性有机统一的过程,并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在网络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把他律机制与自律机制、灌输机制与接受机制、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36.
Jordi Fernández has recently responded to my objection that his 'extrospectionist' account of self knowledge posits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introspective justification which are neither necessary nor sufficient. I show that my criticisms survive his response unscathed.  相似文献   
937.
Are human individuals universally seen to be more real entities (or more entitative, to use Campbell's, 1958, term) than social groups? Although the individual may be seen to be more entitative than social groups in the West,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is is the case in other cultures, especially in East Asia. Two aspects of perceived entitativity are distinguished: psychological essentialism (belief in the presence of essence‐like unchangeable properties) and agency (perception that a social entity is an agent), and examined for four social targets (individual, family, friendship group, and society) in three English‐speaking cultures (Australia, UK, and USA), three East Asian cultures (Hong Kong, Japan, and Korea), and two continental European cultures (Belgium and Germany). In all cultures, the individual person was seen to possess essence‐like unchangeable characteristics more than social groups (i.e. essentialized). As for agency, the individual person was seen to be more agentic than groups in Western cultures, but both individuals and groups were conferred an equal level of agency in East Asia. Individuals may be universally more essentialized than friendship groups and societies, but not always seen to be more agentic, than social groups. Im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for conceptions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are discussed.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38.
循证医学(EBM)是一门20世纪80~90年代新兴的临床医学模式.在循证医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偏差,认知与理解方面的误区和对个体差异的忽略,这势必会影响循证医学的健康发展.为此,从三个方面对此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939.
走出循证医学的误区——关于证据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证医学在临床实践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证据的可靠性是循证医学赖以生存的基石。循证医学遵循的证据来自随机对照试验,这些证据并非完美。临床医师在采纳这些证据时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证据的适用人群,干预措施是否存在均一性,对照是否存在片面性,试验的研究终点是否与临床脱节,证据的时效性,以及随机试验提供的证据不足等。只有结合医生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对证据进行正确评估和采纳,才能使证据发挥最大的效能,促进循证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40.
攻击性儿童和亲社会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SIP)存在不同:攻击性儿童具有敌意的归因倾向、破坏关系的目标定向和对攻击性反应做积极评价的特点;而亲社会儿童则表现出友善的归因倾向、加强关系的目标定向和对亲社会行为做积极评价的特点。进一步的研究应该注意分离情绪、人格、年龄、性别等因素的效应;扩展SIP模型的研究领域以探讨儿童社会适应与其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关系;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