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7篇 |
免费 | 161篇 |
国内免费 | 70篇 |
专业分类
78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29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46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48篇 |
2013年 | 67篇 |
2012年 | 39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44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6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69年 | 3篇 |
1968年 | 2篇 |
1965年 | 3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4篇 |
1961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研究采用提取练习效应研究的经典范式;通过比较学习材料的线索强度对不同学习策略效果的影响来探讨提取练习效应的内部机制。结果发现:(1)当最终测试为线索回忆时;线索强度与学习策略交互作用显著;强线索条件下两组成绩差异不显著;弱线索条件下提取练习组显著高于精细加工组;(2)当最终测试为再认测验时;线索强度与学习策略在虚报率和目标词再认反应时上交互作用显著;精细加工组在弱线索条件下的虚报率显著高于强线索条件;在强弱线索条件下的目标词再认反应时差异不显著;提取练习条件组在强弱线索条件下的虚报率差异不显著;在强弱线索条件下的目标词再认反应时差异边缘显著;弱线索条件下反应时要比强线索条件下更长。上述结果表明材料的线索强度是区分提取练习与精细加工的重要变量;揭示了提取练习的内部加工机制不同于精细加工;反驳了精细提取假设;支持情景语境假设。 相似文献
592.
593.
采用词汇判断任务和ERP技术, 操纵义符和声符的家族大小, 考察形声字识别中义符和声符的家族效应。结果发现:(1)当义符为大家族时, 大家族声符字比小家族声符字诱发了更小的P200波幅; 当义符为小家族时, 大家族声符字和小家族声符字诱发的P200波幅差异不显著。(2)大家族声符字比小家族声符字诱发了更大的N400波幅, 但当义符为大家族时, 大、小家族声符字之间的差异比义符为小家族时更加显著。这说明, 义符和声符的家族大小共同影响形声字的识别, 声符的家族效应受义符的家族大小调节。研究表明, 在词汇识别的不同阶段, 义符和声符对资源的获取处于变化状态, 这取决于两者的呈现率差异。整个研究表明, 在形声字的识别中, 义符与声符的作用存在着博弈, 二者作用的此消彼长与加工阶段和家族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594.
非安全依恋可塑性是借助认知启动技术(例如安全依恋启动)使非安全依恋个体长期处于敏感和支持性的环境中, 从而唤醒个体积极的依恋经历, 使其对依恋关系形成新的认知图式, 最终实现非安全依恋个体内部工作模型的重构。本项目针对非安全依恋个体的认知加工缺陷, 采用安全依恋启动的方法探索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的发生机制及相应的神经生理基础。项目拟从单次安全依恋启动对非安全依恋个体认知加工缺陷的改善效应、多任务条件下对重复安全启动效应的检验以及重复安全依恋启动效应的追踪研究三方面开展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研究; 研究手段采用行为-生理-脑成像的技术, 从安全依恋启动的性质、方式和时间三个维度上系统地探究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的发生机制与神经基础。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研究为安全依恋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提出的依恋图式重构理论是对安全基地图式理论的印证与发展, 对重复安全启动效应的检验及追踪研究试图为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研究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研究成果对于非安全依恋人群的干预训练、提升依恋安全感、维护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95.
如何准确识别并缓解焦虑易感群体的焦虑情绪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目前焦虑识别与消退的研究缺乏客观和直接的手段,而且在作用机制上也不清晰。本项目以催产素在高依恋焦虑个体焦虑识别与消退中的作用机制为主要研究内容,创造性地将焦虑识别与消退整合在催产素的研究框架内,从生理测量和药物干预的视角为焦虑识别和消退提供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成果对于理解焦虑反应中的神经荷尔蒙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也为高依恋焦虑群体的焦虑评估和干预提供了新的路径参考,对维护和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96.
通过6个实验探究了不同概念加工深度下道德概念与水平方位的隐喻联结。实验1采用迫选任务范式,实验2、实验3和实验4均采用空间Stroop范式,实验5和实验6均采用启动范式。结果发现:(1)在思维迫选中存在道德与左、不道德与右的隐喻联结;(2)在较深、中等概念加工深度下发现了隐喻一致性效应,在较浅概念加工深度下未发现这种效应;(3)在较浅概念加工深度下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均不存在,即未在启动范式中发现隐喻联结。结果表明:道德概念与水平方位存在隐喻联结,这种隐喻联结中左表征道德、右表征不道德,并同时受到始源域和目标域加工深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97.
采用ERP技术,探究海洛因成瘾者在不同相关线索下的脑电反应及其与冲动性的关系。实验采用组间实验设计和双选择Oddball范式,要求海洛因成瘾组和健康对照组被试对标准刺激与偏差刺激分别做不同的按键反应,记录他们的EEG数据。结果发现:相比对照组被试,海洛因成瘾者在观看药物相关线索时诱发的N2波幅更小, P3波幅更大;在成瘾组内,相比用药工具线索,用药动作线索诱发了更小的N2波幅和更大的P3波幅。这表明海洛因成瘾者对药物相关线索存在反应抑制缺陷,且不同的药物相关线索会激发海洛因成瘾者不同程度的反应抑制缺陷,用药动作线索比用药工具线索更大程度地影响成瘾者的反应抑制能力,反映出更高的动作冲动性。 相似文献
598.
599.
理想状态下,跨学科研究的同行评议应该是不同学科对话、学习的重要契机,同时,不同学科的专家参与到同行评议中来,促使跨学科研究项目得到公平、公正、科学的评审。然而,由于评价机制、学科壁垒和个人主观因素等原因,这种理想状态难以完全实现。跨学科研究的同行评议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进成为跨学科研究面临的难题和学界的关注点。跨学科研究的同行评议面临着缺乏合适的\"同行\"、评议者学科分化和偏见、学科壁垒和利益冲突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可以从改进评议人选制度、协调不同学科间意见、改革评议机制、建立风险机制等方面来对跨学科研究的同行评议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600.
MA Lin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2020,15(2):242
This paper traces the genealogy of reversibility, chiasma, and chiasme in Merleau-Ponty’s writings and offers a new characterisation of his later ontology in terms of a multi-layered chiasme-focused topology informed by subtle differences and interconnections among these notions. We need to grasp the significance of reversibility not only in terms of constant recoil and impossible overlap but also of its situatedness in the crisscrossing between Dasein and things, and between the inside/invisible and the outside/visible. “Chiasma” was initially introduced as a reference to the intersection of perspectives. Merleau-Ponty deploys it to articulate macroscopic insights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philosophy and the interweaving connections between self, other, and the world. In comparison, “reversibility” is primarily used to describe the microscopic bond between touching-touched and perceiving-perceived. I argue that, as Merleau-Ponty’s ultimate choice of wording, “chiasme” incorporated the significance of both “reversibility” and “chiasma.” A chiasme-focused topology that retains the significance of all three of the terms would serve to better convey the import of Merleau-Ponty’s later ontology, which aims to dissolve and to re-configure our conceptions about being, body, self, and the other from within and from below.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