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2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4 毫秒
461.
5月12日,由四川省道教协会主办、德阳市道教协会承办的"纪念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暨祈福超度感恩法会"在绵竹市严仙观举行.来自四川、北京、广东、贵州、重庆、辽宁、山西等省市和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道教界人士4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四川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四川省宗教局局长王增建出席活动并讲话.  相似文献   
462.
Participants judged the number of dots in visual displays with brief presentations (200 msec), such that the numerosity judgment was based on an instantaneous impression without counting. In some displays, pairs of adjacent dots were connected by line segments, whereas, in others, line segments were freely hanging without touching the dots. In Experiments 1, 2A, and 2B, connecting pairs of dots by line segments led to underestimation of dot numbers in those patterns. In Experiment 3, we controlled for the number of freely hanging line segments, whereas Experiment 4 showed that line segments that were merely attached to dots without actually connecting them did not produce a considerable underestimation effect. Experiment 5 showed that a connectedness effect existed when stimulus duration was reduced (50 msec) or extended (1,000 msec). We conclude that connectivity affects dot numerosity judgments, consistent with earlier findings of a configural effect in numerosity processing. Implications of the role of connectedness in object representa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463.
本文阐述了元知觉形成的一般模式,以及群体内元知觉和群体间元知觉的形成过程.群体间元知觉是影响群体间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探索减少群体间元知觉负效应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有关此方面的研究正成为社会认知领域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464.
采用中国人人格形容词评定量表(简式)对985名成年汉族和207名纳西族被试进行测量,结果显示:汉族的人格结构模型符合“大七人格结构模型”,而纳西族则不符合。纳西族在“外向活跃”、“严谨自制”、“温顺随和”、“淡泊诚信”等四个人格结构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汉族。  相似文献   
465.
何立芳 《宗教学研究》2007,1(4):199-202
"公平"、"大乐"、"无灾"的太平世道是《太平经》描述的理想社会。为实现这一理想社会,《太平经》阐发了"三合相通"、"承负"、"乐生"、"好善"等思想,要求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天地万物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要诚信友爱,体现了道教有关个人身心、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66.
本文对明代高僧智旭编撰的《净土十要》中的净土信心论作了全面的论述,指出《净土十要》从天台、华严的心性论出发,建立了净土信心论的立足点。并以此为基础,分别从大乘佛教菩萨道信仰、因缘果报论、以及破斥狂禅偏见等等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论证净土信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净土信心论体系。这样的体系的建立,对清以后中国佛教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7.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xist philosophy,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current phenomenon of “Return to Marx” by pointing out: (1) the phenomenon of “Return to Marx” meets the need to reconstruct ideology during the time of social change in China and it is a theoretical manifestation of the shift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2) the phenomenon of “Return to Marx” embodies the academic path of the past ten years of Chinese Marxist philosophy; (3) the phenomenon of “Return to Marx” places too much emphasis on logic while too little emphasis on history. This understanding, the epistemological root of “Return to Marx”, has caused the negative effect and is also worth our attention and further study. Translated by Zhao Bi from Xuexi Yu Tansuo 学习与探索 (Study & Exploration), 2004, (5): 1–5  相似文献   
468.
卢家楣  刘伟  贺雯 《心理科学》2007,30(6):1453-1456
构建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评价系统是教学心理学和教学实践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急迫需要。本研究在我们已提出的三维度四层次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分类的基础上,采用情绪形容词检表方法尝试编制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测评问卷,以测量由课堂教学引发的学生情绪状态或情感体验,评价该课堂教学在朝向情感目标上的促进效果。经检验,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并在7所中学的20个情感教学模式的现场教学实验中被用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促情效果的检验,证实其具有较好的鉴别度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69.
通过对274位农民工(其中犯罪农民工134人,普通农民工140人)总体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问卷调查及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农民工的总体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高低对其犯罪有着显著性影响。(2)文化层次在农民工犯罪上体现出明显影响,呈现出低学历犯罪人数远高于较高学历的局势。(3)犯罪农民工的总体幸福感与社会支持总体及其各因子之间具有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470.
如何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差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怎样恰当地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上的重要差别?“分工说”和“情境说”的解释都是不充分的;把恩格斯视为“第一提琴手”的观点妨碍了客观地看待这种差别;马克思思想的总体取向及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意义上谈论马克思学说同达尔文进化论的相关性,表明马克思并未像恩格斯那样肯定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长期合作亦不能排除彼此误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