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9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This paper extends the self-categorisation model of symptom perception to predict that people aged 50 years and over will report higher levels of hearing handicap when they categorise themselves as members of a group of older people. This prediction is supported with an opportunity sample ( N  = 50; mean age = 63 years) who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designed to screen for hearing handicap in "the elderly" ( sic ). Participants also underwent pure-tone audiometry, which confirmed that the observed difference in hearing handicap was not attributable to any difference in hearing threshold level. Hence these findings offer further support for the self-categorisation model of symptom perception. Their theoretical, clin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together with possible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self-categorisation theory to auditory rehabilitation of older peopl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12.
社会比较方向及目标可达性对行为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错觉合取效应”实验材料,以正确率和反应时为行为水平的指标,探讨在coaetion的情景下.不同的社会比较方向及比较目标的可达性对个体任务操作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成绩差异量越大.可达性越低:无论个体进行上行比较还是下行比较,当成绩差异量为20%时,其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其他成绩差异量时的行为水平。上行比较时,不同的成绩差异量,任务操作的正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20%、30%、10%、40%;下行比较时.不同的成绩差异量,任务操作的正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20%、10%、30%、40%。对个体心理紧张度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当个体进行上行比较时,心理紧张度显著高于下行比较。  相似文献   
213.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对不同类网络信息态度进行测量和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词汇测验还是图片测验,相容联结的平均反应时均小于不相容联结平均反应时,且差异显著。结论:(1)人们对于不同类的网络信息有一定的偏好,产生了IAT效应;(2)与政策信息相比,被试对娱乐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即实验中所采用的截图与词语)都表现出显著的偏好;(3)在内隐社会认知领域,存在对娱乐信息的偏好,且男女之间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14.
试论明太祖的佛教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太祖对佛教实行既整顿和限制、又保护和提倡的政策。其中,洪武前期侧重于保护和提倡,后期则着力整顿和限制。明太祖佛教政策的产生,不仅有复杂和深刻的社会原因,也与他独特的个人经历、喜好有密切关系。明太祖佛教政策的实施,维护和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促进了明初经济恢复和发展以及百姓生活的改善,但也给广大百姓套上更加沉重的封建枷锁;使明初佛教迅速恢复和发展,促进了佛教诸宗的融通,奠定了后日僧寺分立制度,加剧了佛学的衰微。  相似文献   
215.
该研究为了考察农村留守老人感恩、情绪智力和自我和谐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调查了153名子女打工在外的农村老人。结果表明:(1)农村留守老人的感恩和情绪智力水平较高,自我和谐程度偏低;(2)自我和谐在健康状况上的主效应显著,健康状况与子女联系状况的交互作用也显著;(3)感恩与农村留守老人的自我和谐呈显著负相关;(4)情绪智力在感恩与自我和谐的关系中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5)情绪智力不是调节变量,不会显著影响感恩与自我和谐之间关系的强度和方向。  相似文献   
216.
专家证人指的是根据法庭的要求,依靠专业知识和技术,就法庭审案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本专业的内容,向法庭提供的有科学依据的书面报告并直接出庭作证的各学科的专家。心理学专家证人就是心理学专家作为专家证人进行出庭作证。英美法系与我国实行的大陆法系存在着差异,该文希望通过系统地介绍英美法系心理学专家证人的发展历史及作用、心理学专家证人的工作程序、存在的争议、已有的实证研究等,为国内法律界和心理学界开辟一个新的视角,并探讨心理学专家证人在我国司法系统实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17.
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犯罪理论(如社会控制理论、依恋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问题行为理论)的不断发展,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关系的研究重点已由最初的家庭结构变量(如家庭完整性、家庭经济状况)逐渐扩展并聚焦在家庭功能变量(如家庭气氛、亲子依恋和亲子沟通等)和家庭成员行为变量(如教养方式、父母监控等)。近年来该研究领域开始深入探讨青少年认知过程在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犯罪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以及儿童青少年的人格、社区环境、神经生物学等变量与家庭因素的交互作用。最后本文总结了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趋势和以往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218.
风险决策中的参照点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贵兵  白凤祥 《心理学报》1997,30(2):178-186
本研究以展望理论和社会决策范式模型为基础,着重探讨三种参照点对个体和群体风险决策产生的影响。300名被试经实验者设置参照点后分别在个体和群体条件下对不同风险度的博弈方案进行选择。结果表明:(1)个体决策中,损失参照点的被试和无得失经验者比得益者更冒险;(2)得益被试的决策受到社会比较的影响;(3)损失参照点的被试并未对群体决策有更大影响,决定群体决策结果的主要是多数原则。  相似文献   
219.
广告作品评价系统的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从1990年至1991年,在全国许多城市对消费者的电视和报纸广告作品的一般性评价进行了调查,分别获得了五至六个基本评价因素:可信度、吸引力、适合度、感染力、认知力和必要信息;通过控制试验,又获得了它们的相对重视度和广告作品评价的数学模型: B=∑a_k ·r_(kj)  相似文献   
220.
Ooi TL  He ZJ 《Perception》1999,28(5):551-574
When the right eye and the left eye view dissimilar scenes, the observer does not experience a stable superimposed percept of the images presented to the two eyes, but instead perceives an alternation between the images seen by each eye. A critical question confronting this robust and intriguing phenomenon of binocular rivalry is how the visual system selects the image to be perceived (dominant). The current main-stream literature emphasizes a bottom-up explanation in which the rivalry stimulus with the higher contour strength has the advantage, and becomes dominant in rivalry. Nevertheless, some workers in the past have favored an attention-selection explanation for binocular rivalry. We investigated the role of attention in binocular rivalry by employing novel psychophysical paradigms which capitalized on several established phenomena (e.g. the Cheshire Cat effect, attention cueing, pop-out effect). Our results revealed two major aspects of attention modulation in binocular rivalry. We found that a dominant image is less likely to be suppressed when voluntary attention is directed to it. This suggests the role of voluntary attention in retaining the dominant image in visual awareness. Second, a rivalry stimulus is more likely to become dominant if accompanied by a pop-out cue (in the same eye and proximity). Since a pop-out cue attracts involuntary attention to its location/eye,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cue-mediated involuntary attention can promote the ability of a rivalry stimulus to reach visual aware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