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0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5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因果报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当下社会大众。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社会大众对因果报应的认知与理解,并进一步通过启动实验考察因果报应启动对厚黑行为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大众对因果报应的认知与接纳是一种客观存在,55.83%的被试知晓因果报应,33.81%的被试表示相信因果报应的存在,10.09%的被试表示因果报应很灵验,23.67%的被试表示因果报应影响自己的行为处世,22.96%的被试表示会用因果报应提示教育身边的亲友。(2)因果报应材料的启动能显著地抑制厚黑行为,中性材料的启动不能抑制厚黑行为,因果报应启动的内容与厚黑人格对厚黑行为具有交互效应,因果报应启动能更显著地抑制高厚黑人格被试的厚黑行为。基于社会治理的视角,社会公众对因果报应的接纳成就了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可能性,因果报应内蕴的道德自律、匡扶正义、累德向善等价值内核成就了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效用性,因果报应观念应建设性发掘和创造性地转化为当下的社会治理所用。  相似文献   
72.
从个体情绪波动到社会经济兴衰,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气象因素对人类行为的重要影响。本研究提出大数据时代下, 基于情境营销理论的气象营销新概念。通过识别动态气象环境中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有影响的气象因素, 提出和验证“气象因素-消费心理-消费行为”这一逻辑链条的影响机制。研究主要围绕情境营销的气象因素影响、气象因素对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机制、气象因素影响消费者行为机制下的营销策略三个主要问题展开讨论。预期研究成果将进一步延伸和丰富现有情境营销理论, 同时对环境消费心理学也是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73.
In the present study, by using a briefly masked prime display paradigm,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pointing relation (same or different) between two unconsciously perceived arrows in the prime could be processed. Since only motor response priming can reflect unconscious processing of two arrows’ pointing-direction relation (i.e., a relational integration), we could distinguish the motor response priming from the visual priming in this study which in other studies were not separated. We also manipulated the prime-to-target stimulus onset asynchronies (SOA) by using a 70?ms and a 180?ms SOA. In this experiment, two masked arrow signs pointing in the same or different directions (> > or > <) were simultaneously presented in the prime, followed by two arrow symbols also pointing in the same or different directions in the target. The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decide whether the two arrows in the target were pointing in the same or different directions. The results did not show any visual priming effect, but did show that the unconsciously perceived pointing relation in the prime elicited a positive motor response priming effect in RT under the 70?ms SOA condition, and a negative motor response priming effect in accuracy under the 180?ms SOA condition. The results we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self-motor-inhibition (or mask-triggered inhibition) and attention mechanisms. Overall,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pointing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subliminal arrows in the prime could influence the subsequent responses to the target and suggested that people can integrate unconsciously perceived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74.
消费结构升级促使顾客通过参与价值共创获得更高层次心理满足感。顾客间通过网络平台参与交流、互动、分享和互助等价值共创行为,能够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形成人际之间的友谊,也使得顾客得以寻求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收获更高层次的满足感。本研究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聚焦不同属性顾客在不同类型网站中参与在线互助的心理动机、心理收益和行为方式,采用行为实验、实证调查、案例研究、神经营销学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入剖析顾客参与在线互助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机制。预期研究成果将丰富现有顾客参与心理和行为的理论体系,也为企业激励顾客参与在线价值共创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5.
松-紧文化是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新维度,它发轫于人类学的文化田野考察,致力于刻画不同文化间社会规范强度和对偏差行为宽容程度的结构性特征.松-紧文化有其较为明确的概念定义和成因,以及在国家、区域和个体层次上的测量方法.松-紧文化已广泛运用于自我、人格、心理健康与幸福感、判断与决策、创新、脑认知神经和基因、恐怖主义与社会和谐等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主题之中.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甄别细分社会规范中的描述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并综合吸收其它研究视角的长处.  相似文献   
76.
基于需要—满足的理论视角,分析了员工的大五人格特质、工作特征及其交互效应对工作疏离感的影响。以12家企业的442名员工为样本,结果发现:员工的大五人格对工作疏离感有显著影响,其中开放性对工作疏离感有积极影响,尽责性对工作疏离感则有消极影响;工作特征越积极,员工的工作疏离感越低;大五人格中的开放性、神经质与工作特征有显著的交互效应。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对工作疏离感的干预应兼顾员工人格特质和工作特征,进行权变管理。  相似文献   
77.
Previous studies have mainly focused on tailoring message content to match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eferenc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a website tailored to individual preferences for the mode of information presentation, compared to 4 nontailored websites on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 attention and recall of information, employing a 5 (condition: tailored vs. text, text with illustrations, audiovisual, combination) × 2 (age: younger [25–45] vs. older [≥65] adults) design (N = 559). The mode‐tailored condition (relative to nontailored conditions) improved attention to the website and, consequently, recall in older adults, but not in younger adults. Younger adults recalled more from nontailored information such as text only or text with illustrations, relative to tailored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78.
心理分离指的是个体在非工作时间里从工作中分离出来,个体不仅身体上远离工作场所,精神上也摆脱掉工作的事情,对员工工作压力的恢复过程非常关键。首先,文本概述了心理分离的概念及其进展;其次,论述了心理分离研究现状;最后,阐述了心理分离的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9.
唐丹  申继亮  王大华  张凌 《心理学探新》2005,25(1):37-40,77
以223名60~85岁老年人及3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对加减心算能力的老化过程进行研究。任务为加减法及加减法的组合,包括有:单加、单减、先加后减、先减后加、连加及连减。结果表明,年龄与心算类型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单加及单减两种最基本的心算能力对其它类型心算成绩的作用,在不同年龄段表现不同:对于大学生,单加起主要影响作用,而对于老年人,单减起主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0.
自我理论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本钰  张承芬 《心理学探新》2005,25(2):22-25,29
自我理论是指人们关于自我的信念体系或内隐理论。德韦克等人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系统研究自我理论对人的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影响及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并构建了基于自我理论的动机模型。本文试图对其研究成果做一简要介绍,并浅析自我理论研究成果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