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0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5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71.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探讨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核心自我评价、组织承诺、职业认同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发现:职业认同和组织承诺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结构;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核心自我评价和组织承诺影响着职业认同,核心自我评价、组织承诺和职业认同影响着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672.
目的:为解广州市监狱警察工作士气状况对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建议。方法:采用监狱警察工作问卷对广州137名狱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工作投入、团队精神、需求满足,职业兴趣四个维度上高于中等强度水平在专业精神,组织认同两个维度上处于中等水平。结论:广州市监狱警察总体士气在中等偏上水平。  相似文献   
673.
唐艺 《管子学刊》2009,(4):55-60
在孔子心目中,仁包括了人视、听、言、动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正是因为仁的集合性,每个个体的人具有不同的质,所以孔子在回答不同弟子关于什么是仁的时候,就有了不同的答案。但目的是相同的,就是希望弟子都能养成美好的道德,努力达到仁的境界。孔子是从"美"的角度理解仁的,从内心到外表都做到了"美",就达到了"仁"的高度。"仁"的思想体现在孔子的一言一行中,同样反映在孔子对于乐的理解与理论上。礼和乐是不可分割的,在礼崩乐坏、时代大变革的背景下,孔子利用礼的理性特征和乐的感性特征,达到其社会教化的目的,把"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思想贯穿其中,以实现其"天下归仁"的理想。  相似文献   
674.
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出生存环境危机已成为关系人类前途的重大课题.这一课题不仅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工业文明时代.全球生态环境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空前恶化和引人注目,但是他们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从理论上探讨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创立了生态平衡发展的完整观念,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这一思想为当今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奠定了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675.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任务,同时又指出了"弘扬中华文化"的途径和方向.从传统美德中的"礼"、"忠"、"孝"、"仁"的蕴义里,挖掘其底蕴,利用其精髓,并以其作为现代"四德"的承接点,是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76.
西方道德心理学研究新进展:道德判断的五基准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将引入21世纪初西方道德心理学的一种新理论--道德的五基准理论.道德判断的五种基准是道德情绪论的代表人Haidt在社会直觉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了进化心理学的视角进而提出的全新概念.本文通过介绍道德五基准理论的形成及发展过程、阐述理论特征并预测理论的潜在应用前景,深入探讨了该理论在道德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77.
Change detection performance is influenced by a number of factors, among which is the informativeness of targets. It has not been clarified, yet, whether the highly informative regions have a processing priority as a result of resource deployment from other tasks or whether it results from a bette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we adopted a change detection paradigm in which thirty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wo groups: single (change detection task) and dual task [change detection and a simplified version of the Paced Auditory Serial Oppository Task (PASOT, Gow and Deary in J Clin Exp Neuropsychol 26:723–736, 2004), which implies a verbal effort]. Stimulus informativeness was defined as social relevance, that is, changing targets were people (high relevance) versus objects (low relevance), all other aspects (i.e., salience and position in the scene) kept constant. As hypothesized, data analyses showed a significant main effect of social relevance and task condition, i.e., better change detection performance and lower change detection times for people versus objects and for single than for dual task condition. Interestingly, the PASOT accuracy remained stable across the person versus object trials, thus implying that the better performance with socially relevant targets could not be explained by a resources withdrawal from the secondary task.
Fabrizio BraccoEmail:
  相似文献   
678.
黄好  罗禹  冯廷勇  李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9):1449-1457
厌恶是由令人不愉悦、反感的事物诱发的情绪。根据刺激类型的不同, 厌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脑岛和基底节是厌恶加工的主要脑区, 前扣带回、杏仁核、丘脑、内侧前额叶也参与厌恶加工。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发现, 不同类型的厌恶、不同感觉通道的厌恶加工可能具有不同的神经基础。在未来的研究中, 应当注重研究厌恶加工的认知机制、神经基础以及与厌恶相关的神经递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679.
本文概括了道德情绪理论的一些重要观点,并从情绪管理的角度分析了"理性"德育方法的不足,提出要全方位实施道德情绪教育,发展人类的品德.  相似文献   
680.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separate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behaviors by employing both online and offline measures while the participants were consciously performing a task. Using an eye-movement tracking paradigm, we observed participants' response patterns for distinguishing within-word-boundary and across-word-boundary reverse errors while reading Chinese sentences (also known as the "word inferiority effec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 participants consciously detected errors, their gaze time for target words associated with across-word-boundary reverse errors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at for targets words associated with within-word-boundary reverse errors. Surprisingly, the same gaze time pattern was found even when the readers were not consciously aware of the reverse errors. The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robust, providing converging evidence for the feasibility of our experimental paradigm in decoupling offline behaviors and the online, automatic, and unconscious aspects of cognitive processing in rea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